中国人能否养活自己
09化本3班     梁容     20093308
摘要:最近五年(2001~2005年),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以及农业结构调整频繁,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了600万公顷,由2000年10月底的12827万公顷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2208万公顷,年均净减少耕地12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0.094公顷降为0.093公顷。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未包括、澳门和地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关键词: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危机
当前,中国人口还在以每年8‰的增长率继续增长,而同时,耕地却以每年3‰的速度逐年减少。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如果这种减少再继续下去,必然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的问题, 使得人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关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命运。
有很多人担忧:究竟将来中国人能否养活中国人?对于这个疑问,很多专家分析,并且给出了个明确的答案:能!我对此也抱同样的明朗态度。虽然中国面临着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的严峻问题,但是,如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的话,中国人现在能养活自己,将来也一定能养活自己!难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个危机呢?
中国的耕地潜力
中国的粮食生产虽有困难。但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虽然我们只有14.34亿亩耕地,但全国还有成片可垦荒地5亿亩左右,其中近期可以开垦的滩涂有5000万亩。另外还有自然灾害和基本建设损毁的耕地在一亿亩以上,垦复50%就可新增耕地5000多万亩。从生产潜力上看,现有耕地中有2/3(即9亿多亩)仍处于中低产水平,只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平均每亩可提高粮食产量50公斤到70公斤,全国就能增产粮食500亿公斤至750亿公斤,土地复种指数目前为155%,如果普遍达到160%以上,就等于增加了几亿亩粮田。这几项加起来,可增产粮食3900万吨—5700万吨。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产水平仍然很低,如果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粮食产量。据估计,我国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仅占30%,发达国家一般占60%至80%,如果我们提高到50%甚至70%,就能增产粮食4500万吨—9000万吨。 中国面对的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人口增多,还有人口素质和老年化。
中国的人口优势
现在的中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正在向科技密集型发展,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生产值仍然很低,这也就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人口。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好弥补了资本禀赋不足这个发展中的瓶颈。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发展轻工业带来了最大的优势。大量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为中国带来了无限的
1
优势,同时解决了资本缺少的问题和就业不足的问题。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生产率,在当今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丰富的人力资本,中国才有可能自改革开放以后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基础条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纵使改革开放再彻底,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看看这些年的印度,其经济增长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印两国经济能够拥有如此显著的增长速率,都是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才能实现的。中国的人口多让其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国际上诸多大型公司企业的眼球,这个市场的某种产品供需关系的一次小小的波动都会引起需许多投资者为之焦急。而我们也靠着外资的引进,弥补国内投资金额的不足。
中国目前的国情既有机遇也有危机,我们既要利用好我们的优势,也要认真处理好我们的劣势。对于耕地和人口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要解决人口问题,首先就这个问题要进行一些强硬的措施就是要进行严格的计划生育。 人口问题关系人民生活改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国上下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从“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坚决遏制违法生育,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努力促进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的生育基本上是:提倡适当晚婚,贯彻“晚育、少生、优生、优育”方针,提高人口质量。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深入开展“违法生育治理年”活动,紧紧围绕“遏制违法生育、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这个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上的高压态势;要进一步加大集中活动力度,开展“大清理、大透查、大落实”为主体的违法生育集中活动,全力遏制违法生育;要加大性别比治理力度,逐步优化人口结构;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加大城区与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加大优惠落实力度,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感到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队伍建设、协调配合、经费投入,为实现人口计生工作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人口是素质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人们的科学致富的意识,科学的力量是很大的。中国的耕地很多是靠人力去耕种的,特别是南方的耕地。如果科学知识可以掌握在大多数的农民手上,这种力量发挥的作用我们无法想像的。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袁隆平就可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那如果千千万万个袁隆平呢?
我国的耕地问题:人均耕地面积少,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地方保护意识不强,丢荒现象严重。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要解决耕地问题,有以下的措施: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要落实关于土地的宏观,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
2
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尊重农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
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前面介绍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策略,其实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教育。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去教育和影响我们的国人,让他们意识到耕地和人口问题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以后的生存问题。这样才会让人们自觉地去实行以上的措施。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和耕地的保护意识。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觉悟程度高,同时也希望所生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如果多生就会加重了养育成本,这样一来就会降低了人口的素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一种优生优育的意识,所以教育对人口问题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也会带来科技的普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质疑中国的命题。袁隆平听说后,拍案而起,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美国人:“高科技养活中国人!”袁隆平入室不久的弟子罗孝和接着袁隆平先生的话也对美国人做出了回答:“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当年, 这个话题在国内是被猛烈批判的,被定性为“中国威胁论”,中国有关方面一遍又一遍的重 复:“我们可以用只占全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世界24%的粮食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辽阔的耕地面积,还有良好的经济文化政治基础,科技发展飞速,我相信只要恰当地采取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一定可以养活自己,而且会过得越来越好!以上的措施只是本人的见解,不过也是在专家的分析基础上得出来的,所以说可以作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