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对欲望的态度
郝亚强
摘要:欲望,就是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个人认为,欲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停留在物质阶段,即我们肉体对于吃喝玩乐的渴望;另一个便是精神阶段的,这种欲望的表达形式就是自由的思想。按照中国传统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是要讲究制欲的。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在长辈面前不要随便说话,不要顶嘴,长辈、领导的观点就算是错的也不要当面点出,要等到事后委婉地提出来,或者心里知道错就行了不要提出来,这其实就是儒家‘德’‘礼’思想对我们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便是很多人所奉行的‘忍’的哲学。那我们所压抑克制的又是什么呢?思想!我们自己的观点想法!所以本文将针对儒家思想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欲望的不同看法进行系统的剖析,以便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我们的日常行为思想,更好地认清自己,理解自己,从而为更深一步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儒学,欲望,节欲 ‘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古代的中国人把人的动物本能看做是恶的,需要去掉,也就是禁欲。禁欲越彻底,人就离动物性越远,道德境界就越高。因此道德就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或者说,人就是为道德而活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便是最好的说明。据此,中国人把人性分为善和恶两个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如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去掉私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强大的法制;儒家提出人性本善,因此人活着就是要不断修身,反之进入我们的灵魂,把成圣贤当做人生最高目标。 近些年来,中国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的成就一直不甚卓越,正如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一直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有人说是问题,这个咱们无从置喙;也有些人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归结于我们的传统思想,由于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经过几千年来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讲究的是克制,讲究的是理性,批判异想天开,那么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思想造成压抑。没有开放的思想,就没有开放的思路,所以就很难创新。不管怎样,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更好地认识自己,明得失,知不足,而后改进。 儒家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讲究的是“节欲”,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荀子,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虽颇为艰难但也很是昌盛,有很多作品流产后世;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董仲舒为首,这一阶段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儒学的发展极其迅速,被立为国学,但是已经没有大的创新和发展,主要工作是对原有儒经进行注解和引申;第三个阶段是在宋朝,当时的儒学家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进一步对儒家思想进行引申,从而发展成了一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
一:先秦儒学的节欲观 [1]
先秦儒家,孔孟荀三位思想家的“节欲”观,则将大有裨益于人们对自我节制欲求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节欲”之说发端于孔子,经过孟子,至荀子而大成。节欲亦曰 寡欲,亦曰导欲。 孔子对于欲的态度,虽不曾明说,但他尝自述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 为政》)说从心所欲,而又说不逾距,可知其是有节度的。七十而始从心所欲不逾矩,七
十以前,必常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到七十岁,修养纯熟,不必节制而自然不逾矩了。这也是历代儒学家追求的精神境界。《论语》又云:“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 宪问》)仅仅去欲,是不足为仁的。而且孔子讲仁,尝以欲字来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 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己之所欲推之于人,便是仁。仁不在无欲,而在推欲”(《论语 颜渊》)。总而言之,孔子是主张节欲的。 孟子则言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尽心》)意思是说,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物质欲望。他的为人如果欲望不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很多;他的为人,如果欲望过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只是很少一点点。可见,寡欲是养心之道,乃德行之基础。孟子又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 尽心》)所不为即所不当为,所不欲即所不当欲。无欲其所不当欲,亦即寡欲。孟子不是根本排斥欲,不过认为多欲是不应该的。他又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也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可见,在孟子看来,人们的欲求是受到道德规范制约的,而且应当按一定的标准去取舍。孟子还尝以欲字来讲善:“可欲谓之,善。”(《孟子 尽心》)善,就是可欲。而他,又是性本善论者。由此推导,人性本善,善是可欲。那么,人是可欲。也由此可见,孟子的根本态度是承认欲的,只不过是寡欲,认为过多的欲望是不应该的。 而荀子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密的“节欲”理论。在《荀子 礼论》中他分析礼的起源 时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故,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物,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各种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人们的追求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定,那就不能不发生争斗。争斗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混乱会使社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为了防止社会陷入混乱,因而制定各种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以规定人们的社会地位,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求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自然物资也不至于为人们的欲求而用尽。总之,使自然物资和人的欲求相互制约,保持协调地增长,这就是社会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产生的原因,这也便是节欲思想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说,人的欲求应当得到满足,但也不能任其自流,否则则会相互冲突,必至伤生以及会出现破坏环境等一系列的不良的后果,所以要由社会来加以和调节。 总而言之,孔子主张“节欲”,孟子主张“寡欲”,荀子主张“导欲”“养欲”和“节欲”。三者在欲的问题上一个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欲不应当无限度放纵,而要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那么,先秦儒家的“节欲”观的现代意义,对当今社会具有哪些参考价值,大致,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于合理的欲望,应予以尽量满足,以求安定,避免因物欲横流而导致的冲突。2、人民和可以发挥社会各种制度,道德规范的作用,以节制人们过度的欲求。3、可以利用欲为天性的特点,加以引导,以达到合理的目的。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不去做那些不当做的,不去追求那些不当追求的。5、试图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正确处理欲望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自己的欲望作出一个合理的选择。
二:汉代儒学
早在先秦人们就认为人性的根源在于天道,天道性命一贯, 董仲舒的人性论就建立在天人哲学的基础上, 主张人有善质而未能善, 从而将教化的权力转移到统治者手中。董仲舒批判地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人性学说,并着重假借天道的权威,阐述人性的本质与意义问题。
董仲舒的人性论建基于天人感应学说, 主张由天道论人事, 人事的一切根源在于天, 他崇尚元、始, 具有本体论的意味; 崇尚天, 君王也应当听从天意的安排; 主张尊阳卑阴, 尊性卑情, 在治国方略上更是弘扬重德而轻刑。对于论人性, 以性未为全善, 性情相与为一瞑, 待教而后成, 斥孟子性善说,又提升心的认知作用, 自以为本于孔子论性之主张, 主中民之性, 排除圣人、斗筲者于性名之外, 重王者化民之教, 加强王者于万民之责任;实仅发挥孔子才质以论性一面, 故不解人性之既内在又超越的自觉的意义, 与告子、荀子近似, 在荀子、告子论性的基础上提出气质、才质之性的说法。这种思想是不平等、不完善的,所以会有很多与人的本性、欲望相违背的地方,因此也对人的欲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抑也是符合荀子的“节欲”观点的,只不过程度上更加深入。 在他看来,性是天资之朴,善是王教而成,离开天生资朴之性作基础,圣王的教化作用就不可能实现;离开了王教的作用,天生资朴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善。人性中含有善质,这是成善的内因和根据,后天的教化是外因,只有内外因结合人性才能成善。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所谓的“教化”,不是意指“矫正”恶,而是意在“”恶。原因在于,恶是人先天本就具有的,是不可以去除的,只能。在他看来,了恶,也就等于趋向了善。[2] 教化该由谁来实施呢?董仲舒给出的答案是君主,君王的使命就是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也。今案其真质而谓民性以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如果民生来的性就是善的,那么立王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天子对民性施之王教,完全是遵照天意来办事的,是执行天的意旨。而天之所以会有此意旨,又是因为天生民性仅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且还有恶质,有为恶之可能,所以立王以教而向善。②“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传》)可见,天立君王,就是实施教化的,就是以教化民的[3]。但是要注意,这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董仲舒的儒学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当时的政治力量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儒学的发展方向,难免在发展过程中会对政治做一些妥协更甚至可能会完全按照政治的需要来发展。 所以这一阶段将古之道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定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并确立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设立“五经博士”这一学位,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同时,对于年幼的孩子也会接受一些儒学的启蒙性教育,如《千字文》《三字经》《孝经》等,让百姓从小就接受儒学熏陶。并且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三纲强调绝对的统治与服从关系,而五常则是调整这种关系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教,即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被董仲舒无限拔高,加以绝对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即以伦理纲常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任何违背这种规则的都是错的,但是明显这种思想是不平等、不完善的,所以会有很多与人的本性、欲望相违背的地方,因此也对人的欲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抑也是符合荀子的“节欲”观点的,只不过程度上更加深入。[3]
3:宋明理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地指出,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并非像后世误解的那样是纯粹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准则。“存天理,灭人欲”,尤其
是“天理”的概念在其哲学、政治、经济、自然、天文、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和贯彻。朱熹说: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 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可见,朱熹“天理”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我们通常所讨论的“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是倾向于伦理道德的范围,而朱熹指的“人欲”并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人们的正常的物质欲望,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明白的道理,但由于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对程朱理学歪曲利用和片面地发挥,导致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礼教禁欲主义的流行和泛滥,严重而残酷地损害了民众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由此而导致了人们对程朱理学的厌烦和痛恨。但这并不意味着程朱理学真的就像人们误解的那样面目可憎。
朱子首先确信人的本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的。也就是说,人之追求理想的成功是有坚实的基础,是有人性之科学的依据的。但是,朱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乐观之中,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人是有缺陷的,人性的并不是现实的人所能轻易达到的。“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他天才地预测到了人类的遗传缺陷以及后天的恶浊环境和不良教育对人的危害,所以人必须修养自身,去掉昏蔽,日新、日日新,不但自己如此,还要大家一起如此;不但日日向善,而且坚定不移,始终不渝。这个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朱熹一再强调他的所谓人欲,并不是指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物质欲望,而是指损害社会民众利益的自私的的欲望。[4]
这一点个人认为和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一定的相通性,都是人的思想在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欲望在理性的指导下的最优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欲望和理性完全融为一体,欲望成了理性活动的精神原动力,以趣味爱好和活力激情的方式显现,指向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最后转化成一种人的高级情感,以其沉稳、强烈和持久的品格来推进一种动机需要、价值目标和身心实践,推动人在科学、美学等方面做出突出成就。
三:总结 不管怎样,历史已经过去,古人的思想都已成为既定的历史,不可能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思考,怎样利用古人的思想来完成我们的事业。一方面它能帮我们认清自己。兵书有云: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了解历史、现状和未来,了解各个领域及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修养,为以后的生产生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它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人类欲望的无限度膨胀的时代。不禁,不纵,让身心从那无尽欲求的栓桔中解脱出来,使生活的格调和情趣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先秦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今日论坛 臧衍杰(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2] 《人性与天道的契合——董仲舒人性论初探》法制园地 王永飞 河北大学学院 [3]《哲学大师点人生》中国言实出版社 黄永军 远光 p017
[4]《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9卷第5期 李士金 复旦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