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3篇
三班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篇1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班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消失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依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擅长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第 1 页 共 9 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教法:
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猎取学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详细意义。 三、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第 2 页 共 9 页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觉,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肯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详细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简单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需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终,通过师生的拍手嬉戏练习,将学问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长,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详细意义,达到融会贯穿。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班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篇2
第 3 页 共 9 页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胜利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第 4 页 共 9 页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老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留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任凭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遇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
第 5 页 共 9 页
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老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留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依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认真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共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班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挨次,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专心审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把握混合运算挨次,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忙学生利用学问的迁移,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第 6 页 共 9 页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挨次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挨次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连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老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当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当先算什么?应当按怎样的运算挨次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第 7 页 共 9 页
学生在书上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当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挨次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挨次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留意强调运算挨次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挨次,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第 8 页 共 9 页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