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泻下类中药 中药大黄说明
中药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大黄功效主治
大黄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大黄主治: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血热吐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疡,水火烫伤,血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热淋。 中药大黄作用
1、调节免疫功能 2、降血脂作用 3、降压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5、改善心血管功能 6、利尿作用 7、止血作用 8、泻下作用 9、护肝作用
10、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1、利胆作用 12、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13、抗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作用的应用参考
1、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具沉降之性,泻下作用甚强,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有'斩关夺门'之力,故有'将军'之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且其苦寒之性,兼有清泄作用,故尤适用于热结便秘。如热结阳明,大便秘结、高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可用本品通腑泄热,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再加厚朴、枳实,即大承气汤,共奏攻下热结之功。若热结肠胃,阴液灼伤,大便秘结,可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养阴生津之品,以'增水行舟',如增液承气汤;若热结便秘而气血虚者,可与党参、当归等益气、养血之药配伍,如黄龙汤。本品配伍附子、干姜、党参等益气温阳的药物,还可用于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如温脾汤。此外,热痢初起,湿热蕴结肠道,大便脓血、泻而不畅,亦可在方中加用大黄,以泻热导滞。
2、中药大黄之苦寒沉降性能,可引热下行,使之上炎之火邪,得以下泄。用治心火亢盛,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药同用,如泻心汤。若火热上攻,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可与芒硝、栀子、黄芩等同用,如凉膈散。
3、中药大黄既能清泄热毒,又能清泄血分之热,具有凉血解毒之功。如背疽初起,便秘脉实者,可配白芷同用,如双解贵金丸。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芒硝、桃仁等同用,如大黄牡丹皮汤。外敷痈肿的如意金黄散中重用大黄,亦取其解毒之效。治疗烧烫伤,可单用大黄粉,或与地榆配合以麻油调敷。
4、中药酒制大黄具活血祛瘀之效,为治疗瘀血病证的常用药物。用治血瘀经闭,可单用大黄,分成四份,分别以童便、醇酒、经花、当归制过,研末蜜丸服,即无极丸。治产后瘀阻腹痛,可与桃仁、蟅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当归研末,酒调服。
5、中药大黄苦寒泄降,具清热泻火之功,亦可清泄湿热。用治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同用,即茵陈蒿汤。用治湿热淋证,常与木通、车前子、滑石等利水通淋药同用,如八正散。
中药大黄用法参考
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外用适量。入攻下汤剂中,生用泻下力强,宜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用于瘀血证宜用酒制大黄;炒炭则多用于出血证。用量:3-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