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矿山测量技术业务水平能力测试考试题库

矿山测量技术业务水平能力测试考试题库

来源:九壹网


矿山测量专业技术业务水平能力测试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

1.矿山测量工作应依照 高级控制低级 、 每项测量工作要有检查 、 测量精度应满足工程要求 这三项原则进行。

2.一个矿井或井田范围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 地面测量 、井上下联系测量 、井下测量 。

3.进行矿区 土地复垦 及环境治理研究是矿山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4井下测量的主要对象是各种巷道,受条件,平面控制只能采用 导线测量 方法。

5.井下导线测量因边短和定向等因素影响,其误差由井田向边界 增大 ,图纸各处精度不同 。

6.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位于 陕西省 泾阳县永乐镇,简称 西安大地原点 。

7.国际公认的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叫 本初子午线(首子午线)。 8.为便于使用,一般把每带坐标原点向西平移 500公里 。

9.测量工作中,所谓标准方向通常有 真子午线 、 磁子午线 和 直角坐标纵线 三种,统称三北方向。

10.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 顺时针 算至某一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11.从标准方向的 北端 或南端起,顺时针或 逆时针 算至某一直线所夹的锐角,称为该直线的象限角。

12.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为防止测量误差的积累,在布局上要从_整体到局部 ,在程序上要_先控制后碎部_,在精度上要由_高级到低级_。

13.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了确定_地面点之间_的相对空间位置。 14._角度_、_距离 及_高差_是确定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15.在测量工作中,通常用_方位角_或_象限角_来表示直线的方向。

16.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_水平投影 长度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

17.一般来讲,在半径为_10KM_的范围内,可不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18.在计算高差时,即使距离很短,也应该考虑_地球曲率 的影响。 19.地面点到_大地水准面_的铅垂距离称为高程。

20.我国的水准原点位于_青岛市 ,该点高出海平面72.260米。

21.为便于使用,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每带的坐标原点向西平移_500_公里。

22测量上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以每个投影带内的 子午线 的投影为X轴,以_赤道 的投影为Y轴构成的。

23.我国以_黄海平均海水面 为高程起算面。

24.碎部测量、施工放样都是以_控制点 为基础完成的。 25.控制测量分为_平面控制测量 和_高程控制_测量两部分。

26.平面控制测量可分为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_全球定位系统_测量等方法。

27.三、四等三角测量是以比较高级的_控制点 为基础,用_测点_和_测网_的方式布设。

1 / 33

28.当矿区走向长度为5-25公里时,一般应采用_四等 平面控制网作为矿区首级控制。

29.四等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中误差为_±2.5´。

30.测距仪(全站仪)测量边长时,若测线通过吸热、散热的地区,应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以减弱_大气折射 的影响。

31.光电测距导线测站(导线点)应避开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 5M_以外。

32.在井下测量中,平面控制测量是井下_给向_和_测图_的基础。 33.由于井下条件的,井下平面控制网均以_导线 的形式布设。 34.井下平面控制分为_基本控制_和_采区控制_两类。

2 / 33

35.在井下布设基本控制导线时,一般每隔_1.5-2KM 应加测陀螺定向边。 36.永久导线点应设在矿井主要巷道内, 一般每隔_300-500M 设置一组,每组至少有三个相临点。

37.采区控制导线应随巷道掘进每 30-100M 延长一次。

38.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用钢尺丈量时,应加_比长 、_温度_、垂曲_等各项改正数。

39.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精度,应满足_一般贯通工程_的要求。

40.井下采区控制导线的精度,应满足_日常生产测量 及_测图_的要求。

41.采区控制导线分为15´和30´两级,一般沿采区 上下山 、 中间巷道或片盘运输巷道_以及_其它次要巷道_敷设。

42.井下水平角测量常用_测回法_和_复测法_。 43.钢尺比长的目的是要求得_尺长改正数_。

44.在倾斜巷道测量竖直角时,应先将竖盘_水准管气泡_精确居中后, 再读取竖盘读数。

45.丈量采区控制导线边长时,应采用_往返 丈量或错动钢尺位置_一米以上_的方法丈量两次,其互差均不得大于边长的 1/2000 。

46.误差按性质可分为_偶然误差 、_系统误差_以及_粗差_三类。

47.导线精度与其测角及量边的精度、导线形状和测站数目、位置有关,其中___测角误差_的影响对导线精度起决定性的作用。

48.巷道测量采用的仪器有_经纬仪 、_水准仪 、_悬挂罗盘仪_、半圆仪_等。 49.标定巷道中线,以指示巷道掘进的水平方向,简称_给中线 。

50.标定巷道开切点及初始中线的方法有_经纬仪法、_罗盘仪法_、_半圆仪法和_卷尺法_四种。

51.巷道中线一组设三点的作用是给便于发现点位是否有 移动 。

52.主要巷道一般采用_经纬仪法_延长中线,次要巷道采用_瞄线法_或_拉线法 延长中线。

53.标定巷道的腰线就是给定巷道的_倾角_或_坡度_。

54.利用激光方向性好、亮度高的特点,将其作为指示巷道掘进中、腰线的工具,是满足 快速掘进 、_保证施工质量_、_节省测量人力 的先进办法。 55.激光指示仪在安装时,其外壳必须_接地_。

56.采区测量包括采区内的联系测量、_次要巷道测量 、_回采工作面测量_和_各种碎部测量 等。

57.采区测量精度较低,一般采用_低精度仪器_即可满足要求。 58.较详细地测绘巷道的_轮廓和形状,称为巷道碎部测量。 59.碎部测量的方法常用_支距法_、_极坐标法_和_交会法_。

60.回采工作面测量主要依据采区内巷道掘进时测设的_导线点_进行。

61.回采工作面在图上的注记,主要包括_煤厚_、_倾角_、_回采线的时间_等。 62.测量人员应定期对掘进巷道进行验收测量,其内容包括巷道的_方向_、_坡度_、_断面规格_和_进度_等。

63.采区测量包括采区内的_联系测量_、_次要巷道测量_、_回采工作面测量_和各种_碎部测量_。

.采区内通过竖直巷道导入高程时,应用_钢尺法_进行, 两次导入高程之差不得大于_5cm_。

65.将坐标、方位角和高程由采区某一水平方向引向另一水平的工作,称为_采区联系测量_。

66.测量工作中, 若要对现测量进行精度评定, 其前提必须进行_多余观测_。 67.衡量观测值成果精度的高低,通常采用_中误差_。

68.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站通常可分为_地表观测站_、_岩层内部观测站_和专门观测站。

69.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站设计书由_文字说明_和_图纸_两部分组成。

70.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_走向 _观测线和_倾向_观测线各一条,并设在移动盆地的_主断面_位置。

71.当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_ 0.9Ho (Ho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可以只设半条走向观测线。

72.在设置观测站时,观测线两端的控制点应不少于_两个_。

73.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的编号应自_下山向上山_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的编号应按_工作面推进_顺序增加。

74.当地表下沉达到_50-100mm_时,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75.采空区上覆岩层按其破坏程度不同可分为_冒落带_、_断裂带_和_弯曲带_。 76.冒落带的高度与采出煤层的_厚度_、岩石的_性质_有关,通常为煤层厚度的_3-5倍_。

77.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具有地表移动盆地范围_最大_和地表移动量 最大_的特征。

78.水平变形是指某线段的_伸长_或_压缩_值与某线段水平距离之比。 79.水平移动是指观测点到_控制点_的水平距离的变化。

80.曲率有正、负之分,正曲率表示地表是_凸_变形,负曲率表示地表呈_凹_变形。

81.在建筑物、铁路、水体下方留设煤柱,是对这些对象进行保护的措施之一。其优点是_安全可靠_,缺点是_部分煤炭暂时或长期不能采出_,而且会使采煤工作_复杂化_。

82.保护煤柱的留设一般采用_垂线法 和_垂直断面法_两种方法留设。

83.按建筑物的重要性,一般将建筑物的保护等级划分为_四级_, 其围护带宽带分别为20、15、10、5、米。

84. 垂直断面法 适用于各类建筑物保护煤柱的设计。_垂线法_多用于延伸形构筑物煤柱的设计。

85.矿井在设计各类保护煤柱时,应有相应的_图纸_和文字说明,其内容包括_地质_、开采技术条件、_受护对象概况_、煤柱留设的必要性、_选取的参数_和_压煤量计算_。

86.为了合理安全地解决_“三下”采煤_和__留设煤柱_问题,必须开展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工作。

87.煤柱应根据_受护边界_和本矿区的 移动角_来确定。 88.联系测量包括_平面联系测量_和_高程联系测量_两部分。 .联系测量的作用是使井上、下采用同_坐标系统_。 90.确定井下水准基点的高程简称为_导入高程_。 91.矿井定向分_物理定向_和_几何定向_两类。

92.导入高程可采用_钢尺法_、_钢丝法_或_全站仪测距法_。 93.在进行联系测量时,应至少__进行两次。

94.在矿井实施定向时,应尽量使用_陀螺经纬仪_定向,只有在不具备此条件时,才允许采用_几何定向_。

95.通过立井导入高程时,井下高程基点两次导入高程的互差,不得超过井茼深度的_1/8000_。

96.由起始方位角的误差所引起的各点位置误差,离起始点的距离越远,_误差_越大。

97.在进行联系测量工作以前,必须制定相应的_测量方案_,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98.一井定向的外业测量工作包括_投点_和_井上、下连接测量_。

99.近井点的精度,对于测设它的起算点来说,其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_±7cm_,后视边的方位角中误差不得超过_±10″_。

100.井口高程基点应按照_四等水准测量_的精度要求测设。

101.一井定向投点一般采用_单垂投点法_。检查垂线自由悬挂的方法有_信号圈法_、_比距法_、钟摆法_和观测法。

102.井筒中用垂线投点时,各种影响使投点偏离正确位置的水平距称为_投点误差_。

103.立井定向常用的方法有_一井或两井_几何定向,以及_陀螺经纬仪_定向。

104.两井定向最大的优点是_投点误差_显著减小,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 105.通过立井导入高程的实质是求_井深_。常用的方法有_钢尺法_及_钢丝法_。 106.定向误差由_投点误差_和_井上、下连接误差_二部分组成。

107.投点误差主要来源于井筒中_气流_的影响。投向误差和投点误差成_正比_,与两垂

线间距成_反比_。

108.井下导线加测陀螺边,可以控制导线方向的_误差积累_。

109.井下重要巷道确定点的高程可采用_水准测量_和_三角高程测量_的方法进行。次要巷道可采用__悬挂半圆仪_进行高程测量。

110.井下高程一般_300-500M_设置一组,每组至少应由三个点组成,两高程点间距离以_30-80M_为宜。

111.水准仪应定期进行_检验和较正_,特别是在_重要测量_工作之前。 112.一般情况下,巷道倾角超过_8°时,不宜采用水准仪测定点间高差。 113.井下水准测量线路可布设成_附合路线_、_闭合路线_、_水准网_和_水准支线_。

114.在井下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量边误差对高程的影响随倾角的增大而_增大_,当倾角较大时,应注意_提高量边精度_。

115.在井下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当倾角较小时应注意_提高倾角的精度_。 116.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一般应采用_水准测量_和_三角高程测量_方法建立。

117.为检查巷道铺轨质量,需进行巷道纵断面的测绘,这一工作是用一般_水准测量_来完成的。

118.井下三角高程测量适应于倾角大于_8度 的主要倾斜巷道中。

119.根据测量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不同, 误差可分为_系统误差_和_偶然误差_两种。

120.误差主要来源于_仪器_、_人_、_外界条件_等三个方面。

121._偶然误差_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大。 122.偶然误差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_相等_。

123.对某个量进行观测,观测成果质量的高低也就客观反映出_观测条件_的优劣。

124.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具有_累积_作用。

125.由于观测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_偶然误差_的影响,为检查错误,提高观测结果的质量,通常要进行_多余观测_。

126测量中,一般采用中误差的_两倍_作为允许误差。

127.为提高观测值的精度, 应采用_增加观测次数_和_提高观测精度_的方式来解决。

128.测量工作中, 一般采用中误差的_三倍_作为极限误差。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或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1.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地面点的___C___位置。 A. 平面 B. 高程 C. 空间 D. 水平

2.平静的海水面伸过与岛屿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___B___。 A. 大地水准面 B. 水准面 C. 基准面 D. 海水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坐标原点设在___B___省。 A. 山西 B. 陕西 C. 云南 D. 山东

4.我国的高程基准面是以___B___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北海

5.通过地面一点,指向地球北极的方向称为该点的___C___。

A. 坐标纵轴方向 B. 磁子午线方向 C. 真子午线方向 D. 陀螺北方向

6.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量至某一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___A___。 A. 方位角 B. 真方位角 C. 坐标方位角 D. 水平角

7.经线为111°的子午线是6°带第___C___带的子午线。 A. 17 B. 18 C. 19 D. 20

8.3°带第37带的子午线经度为___B___。 A. 108° B. 111° C. 114° D. 117°

9.我国的水准原点设在青岛市,该点高出水平面___B___米。 A. 720260 B. 72.260 C. 72.360 D. 73.360

10.一条直线其方位角为130°,该直线属于第___B___象限。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11.在布设地面控制网时,应注意在井口附近至少设立___A___个控制点,这个称为近井点。

A. 1 B. 2 C. 3 D. 4

12.在___C___中不应敷设井下基本控制导线。

A. 矿井总回风巷 B. 集中上、下上 C. 片盘运输巷 D. 石门

13.当井口一翼长度大于5公里时,井下7″级基本控制导线的边长一般为___C___米。

A. 30-100 B. 50-120 C. 60-200 D. 80-250

14.施测采区15″级控制导线时,闭合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应不大于___C___。 A. 1/2000 B. 1/3000 C. 1/4000 D. 1/8000

15.井下经纬仪导线测角工作一般需要___D___个人共同完成。 A. 2 B. 3 C. 4 D. 5

16.基本控制导线边长在分段丈量时,最小尺段不得小于___A___米。 A. 10 B. 15 C. 20 D. 30

17.7″级导线在延长前,应对上次导线的最后一个水平角进行检查测量,其不符值应不超过___B___秒。

A. 7″ B. 20″ C. 40″ D. 80″

18.主要影响经纬仪支导线点位误差的是___C___。 A. 导线形状 B. 导线点数 C. 测角误差 D. 量边误差

19.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卫星星座,由___C___颗卫星组成,其中3颗备用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

A. 19 B. 21 C. 24 D. 27

20.井下采区控制导线随着巷道掘进___D___米延伸一次。 A. 20-80 B. 20-100 C. 30-80 D. 30-100

21.矿区地面首级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只允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才允许布设成水准支线。各等水准网中最弱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___A___毫米。

A. ±2 B. ±3 C. ±5 D. ±10

22.矿区长度为10公里时,一般采用___C___测量方法建立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

A. 二等水准 B. 三等水准 C. 四等水准 D. 等外水准

23.在进行矿区地面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时,仪器高程觇标高应用钢尺丈量两次,当互差不大于___C___毫米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A. 2 B. 3 C. 5 D. 10

24.井下高程点一般每隔300-500米设置一组,每组至少由三个高程点组成,高程两点间距离以___B___米为宜。

A. 30-50 B. 30-80 C. 30-100 D. 50-100

25.在井下进行三角高程导线测量时,其高程闭合差应不大于___D___√L,(L为导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A. ±20 B. ±30 C. ±50 D. ±100

26.井下每组水准点间高差应采用往返测量的方式确定,往返测量高差的较差不应大于___C___√R,(R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A. ±20 B. ±30 C. ±50 D. ±100

27.井下两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用两次仪器高(或其它办法)观测,其互差不大于___C___毫米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 A. 2 B. 3 C. 5 D. 10

28.矿区地面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应不大于___D___米,前、后视距差应小于5米。

A. 50 B. 60 C. 80 D. 100

29.在倾角大于___C___度的主要巷道内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时,一般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A. 3 B. 5 C. 8 D. 10

30.用拉线法指示巷道掘进___B___米后,应检查和延设中线。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60

31.一井定向时,最为普遍且较方便的连接测量的方法是___B___。 A. 连接四边形法 B. 连接三角形法 C. 瞄直法 D. 对称读数连接法

32.矿井联系测量中,通过竖井井筒导入高程时,井下高程基点两次导入高程的互差,不得超过井筒深度的___D___。

A. 1/2000 B. 1/4000 C. 1/6000 D. 1/8000

33.井口附近的近井点的精度,对于测设它的起始点来说,其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___C___厘米,后视边方位角中误差不得超过±10″。 A. ±3 B. ±5 C. ±7 D. ±10

34.采用陀螺经纬仪定向时,定向边应大于___B___米。 A. 30 B. 50 C. 60 D. 80

35.在进行矿井两井定向测量时,应根据一次定向中误差不超过___D___秒的要求,用预计方法确定井上、下连接导线的施测方案。 A. ±5 B. ±10 C. ±15 D. ±20

36.矿山测量要求,在井田一翼长度小于300米的小矿井,两次定向结果的互差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___C___。 A. 2´ B. 5´ C. 10´ D. 20´

37.矿井一井定向时,连接点至连接点最近的连测导线点的距离应尽量大于___B___米。

A. 10 B. 20 C. 30 D. 50

38.倾角大于___A___的主要巷道或精度要求较高的一般倾斜巷道,应用经纬仪标定腰线。

A. 8° B. 10° C. 12° D. 14°

39.应激光指向仪指示巷道掘进方向时,仪器至工作面的距离应不大于___C___米。

A. 50 B. 60 C. 70 D. 80

40.罗盘导线的最弱点到起始点的距离一般不宜超过___B___米。 A. 100 B. 200 C. 300 D. 400

41.在绘制比例尺小于___B___的巷道图时,一般不进行碎部测量。 A. 1:1000 B. 1:2000 C. 1:5000 D. 1:10000

42.成组设置中腰线时,每组不得少于___A___个点,点间距以2米为宜。 A. 3 B. 4 C. 5 D. 6

43.规程要求,巷道掘进___A___米时,应对中、腰线进行一次检查测量。

A. 100 B. 150 C. 200 D. 250

44.___C___测量人员要协同有关部门对掘进巷道进行验收测量。 A. 每班末 B. 每旬末 C. 每月末 D. 每年末 45.一井内的巷道贯通只需要进行___C___。

A. 平面测量 B. 高程测量 C. 平面和高程测量 D. 陀螺定向测量 46.立井贯通测量只需要进行___A___。

A. 平面控制测量 B. 高程控制测量 C.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D. 陀螺定向测量

47.提高贯通测量的精度,主要是___A___。

A. 提高测角精度 B. 提高量边精度 C. 提高测角和量边精度 D. 减少对中误差

48.贯通巷道接合处的重要偏差是指___B___。

A. 在平面上沿巷道中线的长度偏差 B. 垂直于中线的左右偏差 C. 在竖面上的偏差 D. 其它偏差

49.在地质构造稳定,煤层倾角大于30°时,沿导向层贯通平巷可___A___。 A. 只标定腰线 B. 只标定中线 C. 中线、腰线同时标定 D. 中线、腰线都不需要标定

50.沿倾斜煤层贯通上、下山时,由于贯通巷道在高程上受导向层的,在地质构造稳定时,可___B___。

A. 只标定腰线 B. 只标定中线 C. 中、腰线同时标定 D. 中、腰线都不标定 51.一矿井在不沿导向层贯通巷道时,应___C___。

A. 只标定中线 B. 只标定腰线 C.中、腰线同时标定 D. 中、腰线都不需要标定

52.绘制巷道贯通设计平面图时,比例尺应不小于___C___。 A. 1:500 B. 1:1000 C. 1:2000 D. 1:5000

53.规程要求两次导入高程的互差不得大于井深的___C___。 A. 1:4000 B. 1:6000 C. 1:8000 D. 1:16000

54.贯通工程两工作面间的距离在岩巷中剩下___B___米时,应通知安全检查等有关部门。

A. 15-20 B. 20-30 C.30-40 D. 40-50

55.在___C___下采煤,简称为“三下”采煤。

A. 铁路、公路、河流 B. 公路、建筑物、水体 C. 铁路、建筑物、水体 D. 铁路、河流、建筑物

56.当观测站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时,其间距应不小于___B___米。 A. 30 B. 50 C. 100 D. 150

57.为详细研究整个移动盆地,可设置___D___观测站。 A. 单一工作面 B. 采区 C. 点状 D. 网状

58.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角比其它任意断面上的移动角___B___。 A. 大 B. 小 C. 相等 D. 不一定

59.移动盆地内相邻两线段的倾斜差与其平均长度之比叫___A___。 A. 曲率变形 B. 水平变形 C. 倾斜变形 D. 垂直变形

60.在保护煤柱设计时,上山方向煤柱边界按___A___角圈定。 A. β B. γ C. δ D. α

61.在保护煤柱设计时,下山方向煤柱边界按___B___角圈定。

A. β B. γ C. δ D. α

62.在保护煤柱设计时,走向方向煤柱边界按___C___角圈定。 A. β B. γ C. δ D. α

63.地表移动稳定后,地表若出现平底的“盘形盆地”的开采规模,叫___B___。 A. 非充分采动 B. 充分采动 C. 超充分采动 D. 一般采动

.一个矿区在一般情况下,根据重复采动观测资料求得的移动角比其初次采动时的角值要___B___。

A. 大 B. 小 C. 一样 D. 不一定 65.在开采倾斜煤层时,地表移动盆地可以最大下沉点为中心,将其分成两部分,在倾斜主断面上这两部分是___B___。

A. 上山方向比下山方向盆地范围大 B. 下山方向比上山方向盆地范围大 C. 上、下山方向盆地范围一样大 D. 不一定

66.同一建筑物用垂直断面法比垂线法留设的煤柱___A___。 A. 大 B. 小 C. 相等 D. 不一定

67.被采动的地表的下沉速度随采深增加而___C___。 A. 增大 B. 相等 C. 减小 D. 不一定

68.地表的倾斜变形对塔形建筑物影响与较长建筑物的影响相比较要___A___。 A. 大 B. 小 C. 相等 D. 不一定

69.最大下沉角是在___B___撒谎那个求得的。

A. 走向主断面 B. 倾向主断面 C. 任意主断面 D. 斜交主断面

70.地表移动观测站,在观测点埋设___B___天后,一般即可进行观测。 A. 5-10 B. 10-15 C. 15-20 D. 20天以上

71.在条件时,地表移动观测站每条观测线所设置的控制点,允许设在观测线的一端控制点的个数应不少于___B___个。 A. 2 B. 3 C. 4 D. 5

72.为详细研究观测线上各测点的下沉情况,在活跃期间应增加水准测量,当两点的倾角超过___D___度时,可用三角高程测量,应采用不低于J6级的经纬仪,以两个测回进行。

A. 5° B. 10° C. 15° D. 20°

73.在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站巡视测量时,一般每4-5天观测一次。当某测点累计下沉___C___毫米时,即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A. 10-15 B. 30-50 C. 50-100 D. 100-200

74.某线段的伸长或压缩值与某线段水平距离之比,叫___D___。 A. 水平移动 B. 倾斜移动 C. 曲率变形 D. 水平变形

75.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开采水平煤层的最大下沉值与煤层采出厚度之比,叫___D___。

A. 采动系数 B. 水平移动系数 C. 水平变形系数 D. 下沉系数

76.水平移动系数一般是以___A___内的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下沉值之比求得。

A. 走向主断面 B. 倾向主断面 C. 任意主断面 D. 斜交主断面 77.主要影响半径是指最大下沉值与___D___之比。

A. 最大水平移动值 B. 最大水平变形值 C. 最大曲率变形值 D. 最大倾斜值 78.___A___上走向边界采深与其主要影响半径之比叫主要影响角正切。 A. 走向主断面 B. 倾向主断面 C. 任意主断面 D. 斜交主断面

79.当地表移动进入衰退期时,一般每隔1-3个月测量一次各观测点的高程。衰退期的水准测量直到六个月的下沉值不超过___C___毫米时为止。 A. 10 B. 20 C. 30 D. 50

80.当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___D___时,地表移动观测站倾斜观测线可设置两条,但至少应相距50米。

A. 1.2Ho+30m B. 1.2Ho+50m C. 1.4Ho+30m D. 1.4Ho+50m

81.当工作面走向长度小于___D___时,地表移动观测站可设置单条走向观测线。 A. 0.6Ho(Ho为平均开采深度) B. 0.7Ho(Ho为平均开采深度) C. 0.8Ho(Ho为平均开采深度) D. 0.9Ho(Ho为平均开采深度)

82.规程要求,当保护煤柱受护边界至煤柱边界范围内地表平均倾角大于15°时,应采用本矿区求得的山区移动角留设煤柱,如无本矿区实测资料而采用平地移动角留设煤柱时,建筑物上坡方向移动角应减小___D___,下坡方向移动角一般减小2°-3°。

A. 2°-5° B. 3°-5° C. 5°-8° D. 5°-10°

83.规程规定,村庄砖瓦民房、高压输电线路(杆、塔)为Ⅲ级保护建筑物,在留设煤柱时,其围护带宽度为___B___。 A. 5m B. 10m C. 15m D. 20m

84.在留设立井保护煤柱时,地面受护面积应包括井架、提升机和围护带,其围护带宽度定为___D___。 A. 5 B. 10 C. 15 D. 20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在每小题后边的括号中划“√”号或“×”):

1.空间两条直线的夹角称为水平角。(×)

2.对中就是将经纬仪水平度盘中心与测站点的标志中安置在同一铅垂线上。(√)

3.当一个测站上需要观测两个以上方向时, 通常用测回法。(×)

4.经纬仪水平轴垂直于仪器竖轴是经纬仪应满足的三个几何条件之一。(√) 5.利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置观测同一方向的水平角,可以清除水平度盘偏心的影响。(√)

6.水平角观测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即可消除外界条件的影响。(×) 7.目标偏心误差是瞄准中心偏离标志中心引起的误差。(√) 8.观测竖直角时,用经纬仪正、倒镜观测能消除指标差。(√) 9.在水平角观测时,必须使经纬仪上所有的水准气泡居中。(×) 10.水准管的分划值越大,则仪器的灵敏度越高。(×)

11.在延长经纬仪导线时,必须对上次所测量的最后一个水平角和最后一条边进行检查。(√)

12.对于读数设备精确的仪器来说,读数误差对测角的影响很小,因此,测角时采用测回法有利。(√)

13.采用J6级仪器测量水平角时,可采用测回法,也可采用复测法。(√) 14.钢尺比长的目的是要确定该钢尺的真实长度。(×)

15.仪器误差包括仪器检校不完善引起的误差和仪器加工不完善引起的误差。(√)

16.偶然误差引起的量边误差与边长的平方成正比。(×) 17.系统误差引起的量边误差与边长成正比。(√)

18.一般来说,当边长较短时,偶然误差占主要地位,当边长增大时,系统误差占主要位置。(√)

19.支导线是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常用的一种导线形式,其点位误差主要取决于量边和测角的精度,同时也取决于导线的形状和点数的多少。(√)

20.采区控制导线一般每隔300-500米设置一组。每组至少三个点。(×) 21.钢尺比长的目的是求得尺长改正数。(√) 22.高程测量的实质就是测量两点间的高差。(×)

23.三、四等水准测量,对观测线前、后视距的长短一般不作要求。(×)

24.四等水准支线测量可单程观测也可往返观测。(×)

25.采用S3水准仪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其视线长度一般不超过100M。(√) 26.采用S1水准仪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其前后视距离应不超过5M。(×) 27.进行水准测量时,每站安置水准仪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角架与水准线路的方向垂直。(×)

28.井下水准基点应按组设置,每组由三个高程点组成。(×)

29.在井下采用双仪器高进行水准测量时,两次仪器高之差应大于15M。(×) 30.井下三角高程测量适应于倾角大于8度的主要倾斜巷道中。(√)

31.在井下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倾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随倾角的减小而减小。(×)

32.起始方向的误差,随导线的延伸而增大。(√) 33.井口高程基点的个数一般不应少于3个。(×)

34.联系测量的任务就是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中一条边的方位和一个点的坐标。(×)

35.在一井定向中,两垂线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加大。(√) 36.一井定向井上、下连接三角形的锐角应小于3度。(×) 37.一井定向具有投向误差小、外业测量简单等优点。(×) 38.通过平峒导入高程时,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来完成。(×)

39.两井定向的精度除决定于连接导线的测角、量边误差外,还与导线的形状有关。(√)

40.采用几何定向时,一井定向两垂线井上、下量的距离的互差,一般不超过3MM。(×)

41.在进行联系测量工作时,应编制施测方案和技术措施,报集团公司批准。(√) 42.测量陀螺方位角时,仪器应严格整平,观测过程中水准气泡偏离不得超过1格。(×)

43.陀螺经纬仪定向的一般程序是三、二、三。(√)

44.同一条边两测回测定的陀螺方位角的互差,对于15″级仪器来讲不得超过40″。(√)

45.井下定向边的长度应大于60米。(×)

46.陀螺定向采用中天法观测时,应连续观测五个中天时间,计算三个“两侧摆动”的时间差。(√)

47.标定巷道的腰线就是给给定巷道的坡度或倾角。(√)

48.《规程》规定,巷道每掘进100M,应至少对中腰线进行一次检查测量,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中腰线。(√)

49.标定和延长中线的方法,应根据巷道用途与精度的要求来选择。(√) 50.中线在延长前,必须对上一组中线进行检查。(√)

51.安装激光指向仪时,其位置到工作面的距离应小于70M。(×) 52.当巷道开口掘进5-10M后,应当采用经纬仪重新标定中线。(×) 53.回采工作面测量一般用罗盘仪和支距法测量即可满足生产要求。(√) 54.罗盘由磁针、度盘、悬架等构成,度盘刻划按顺时针方向增大,最小刻度30'。(×)

55.碎部测量一般采用支距法,极坐标法和交会法。(√)

56.罗盘导线的边长可用检查过的皮尺丈量,读数读至分米。(×) 57.在重要贯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有比例尺不小于1:1000的贯通工程进度图,并及时填绘工程进展情况。(×)

58.贯通测量完成后,应进行精度分析,并做出总结。(×)

59.巷道贯通可分为沿导向层贯通、不沿导向层贯通和立井贯通三种。(×) 60.沿倾斜煤层贯通上、下山时,如地质构造稳定,可只给中线,不给腰线。(√)

61.沿煤巷贯通平巷时,在地质构造稳定,煤层倾角大于30°时,可只给腰线不给中线。(√)

62.进行重要贯通测量前,须编制贯通测量设计,并进行误差预计。(√) 63.对贯通测量来说,沿贯通巷道中线方向的量边误差对贯通重要方向没有影响。(√)

.贯通测量的预计误差,一般采用中误差的三倍。(×)

65.对于一般的贯通测量工程,不要求编制贯通测量设计书。(√)

66.当贯通预计误差超过允许偏差值时,应充分利用陀螺定向和光电测距技术提高测量精度。(√)

67.采空区上覆煤层按破坏程度不同可分为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

68.三下采煤是指在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采煤。(√)

69.当采空区面积小而采深较大时,岩层内的充分采动就不会达到地表。(√) 70.当工作面离开切眼的距离为平均采深的1/3-1/2时,岩层移动开始波及到地表。(×)

71.地表倾斜是由于各相邻点的下沉量不等而引起的。(√) 72.地表倾斜对基础大而重心高的建筑物影响较大。(×) 73.曲率变形一般来讲,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 74.地表的水平变形是危害建筑物的重要因素。(√)

75.岩层移动观测站的两观测线必须设在移动盆地内。(×)

76.岩层移动观测站每条观测线的控制点及观测点应设在移动盆地内。(×) 77.当岩层移动观测站观测点的下沉累计达到50-100mm时,即可认为地表开始移动。(√)

78.岩层移动观测站回采前的两次测量应进行,间隔时间应超过4-5天。(×) 79.岩层移动观测站巡视测量一般2-3天进行一次。(×)

80.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地表移动观测站各点高程6个月累计下沉不大于50mm时,即可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

81.采动后进行全面观测时,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高程测量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 (√)

82.为了获得全面资料,除采动后第一次全面观测外,在活跃期内应进行不少于四次的全面观测。(√)

83.规程规定220KV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矿区总变电所为一般保护建筑。(×)

84.农村木结构承重房屋,简易仓库的围护带宽度为10m。(×)

85.在留设保护煤柱时,当保护面积较小时,应酌情加大其保护煤柱尺寸。(√) 86.在“三下”采煤前,应作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为确定开采方案提供依据。(√)

四、问答题:

1. 矿山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几项?

答:矿山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有:

(1)建立矿区地面和井下(露天矿)测量控制系统,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 (2)煤矿基本建设中的施工测量;

(3)测绘各种工程采掘图、矿山专用图及矿体几何图, 满足生产、建设需要;

(4)对资源利用及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5)观测和研究由于开采所引起的地表及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以及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 组织开展“三下”〔建筑物、铁路下、水体下〕采矿和矿柱留设的实施方案;

(6)进行矿区土地复垦及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7)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地籍测量;

(8)参与本矿区(矿)月度、季度、年度生产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2.什么叫水准面?什么叫大地水准面?

答:(1)静止的海水表面就叫做水准面。

(2)是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3.直线定向的实质是什么?

答:直线定向的实质就是确定某直线与某一标准方向间所夹的水平角。 (直线定向 确定一直线与基本方向的角度关系,称直线定向。) 4.什么叫高程?

答: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高程。 5.什么叫坐标方位角?

答:从坐标纵轴北端起,顺时针量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6.什么叫比例尺?什么叫数字比例尺?

答:(1)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

(2)用数字或分数比例形式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 7.测量用平面直角坐标与数学用直角坐标有何异同?

答:测量用平面直角坐标与数学用直角坐标的区别在于: (1)坐标轴的注字不同。即纵坐标轴为X,横坐标轴为Y。 (2)象限编号顺序相反。即按顺时针方向编号。 8.什么叫比例尺精度?

答:图上0.1MM长度所代表的地面上的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精度。 9.什么叫磁偏角?

答:某点的磁子午线方向与真子午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10.确定点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角度、距离及高差是确定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11.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和定向测量这些量度工作就是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

12.测量常用的仪器有哪些?

答:测量常用的仪器有:经纬仪、水准仪、陀螺经纬仪、全站仪、激光指向仪等。

13.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对基本控制导线及采区控制导线的敷设有何要求?

答:基本控制导线应沿矿井主要巷道(包括:斜井、暗斜井、平硐、井底车场、水平运输巷道、总回风道、集中上下山、集中运输石门等)敷设。 采区控制导线应沿采区上、下山,中间巷道或片盘运输巷道以及其它次要巷道敷设。

14.怎样才能提高井下测角精度?

答:井下测角的总误差主要来自测角方法误差和对中误差,而对中误差则是最主要的来源,因此,为提高测角精度,井下导线应尽量放大边长,并设法减小对中线量误差。

15.怎样减小等边直伸形支导线终点的位置误差?

答:对于等边直伸形导线,测角误差只引起导线终点的横向误差,而量边误差只引起纵向误差。因此,若要减小终点的横向误差,就必须提高测角精度和加大边长,以减少点数;而要减小终点的纵向误差,则只需提高量边精度即可。

16.在测量工作中,为防止测量误差积累,应遵循哪三项基本组织原则?

答:在测量工作中,为防止测量误差积累,应遵循的基本组织原则是:在布局上要“从整体到局部”,在程序上要“先控制后碎部”,在精度上要由“高级到低级”。无论是在测区还是在矿区范围内,都应遵循这几项原则。 17.选择矿区平面坐标系统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矿井建设和生产阶段,为采矿工程需要所进行的工程测量种类繁多,并需随采矿工程的进展不断地进行,因此合理地选择矿区平面坐标系统十分必要。在选择矿区平面坐标系统时,一般应遵守下列原则: (1)一个矿区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

(2)为便于成果、成图的相互利用,应尽可能采用国家3°带高斯平面坐标系统。只

有在条件极为不利时,方可采用矿区(任意)子午线的高斯平面坐标系统或矿区投影水准面(某一选定的高程面)上的高斯平面坐标系统,简称矿区3°带坐标系统。

(3)便于日常测量和成果的计算。

18.在完成地面控制测量水平角观测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答:(1)为了减小望远镜竖丝不严格铅直的影响,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于横丝附近,一测回每次照准各方向目标时,目标在视场中应处于同样位置。 (2)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二倍视准差(2c)的绝对值,对J1型仪器大于20″、J2型仪器大于30″时,应在测回间进行视轴校正。

(3)转动仪器应平稳、匀称,照准目标和读数要敏捷正确。

(4)为了减小水平折光差的影响,尽量不要在日落日出前后半小时内进行测量。

19.经纬仪导线的内业计算包括什么内容? 答:经纬仪导线的内业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抄录起算边的坐标方位角和起算点的坐标。 (2)内业计算前检查记录并进行核算。

(3)计算导线边长的各项改正数和往返丈量边长的平均值。 (4)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分配。 20. 什么叫联系测量?

答:联系测量,是为了建立地面测量和井下测量之间的几何联系,使井上、下采用同一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21. 联系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答:联系测量的任务在于确定:

(1)井下经纬仪导线中一个边(起始边)的方位角; (2)井下经纬仪导线中一个点(起始点)的平面坐标; (3)井下高程基点的高程。

22. 近井点和水准基点应满足什么要求?

答:在井口附近建立的近井点和水准基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1)尽可能埋设在便于观测、保存和不受开采影响的地点; (2)近井点至井口的连测导线边数应不超过三个;

(3)高程基点不少于两个,(近井点都可以作为高程基点)。 五、计算题:

1. 设量得地面上两点的水平距离为150.2米, 试求在1:2000比例尺图上该段距离应画出的长度? 解: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得

sS*l/M=150.2/2000m=0.0751m=75.1mm。

2. 在1:500图上量得两点的距离为8.53cm,求实地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解:根据比例尺的定义,有s/Sl/M,故实地上两点的水平距离为SM*s=8.53*500cm=4265cm。

3. 现要求在图上能表示出不大于实地0.2m大小的物体时,问应该用多大的比例尺测图?

解:根据比例尺精度的定义,有0.1M,则测图比例尺的分母为 M0.2m/0.1mm2000。

所以,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2000。

4. 在地形图上量得AB线段的长度为3.5cm,其相应的实地水平长度为175m.求该图的比例尺及其比例尺精度?

解:按比例尺定义,得比例尺为:1/M=3.5cm/175m=1/5000

按比例尺精度的定义,得比例尺精度为: 0.15000mm=0.5m。

5.求出能够描绘在比例尺为1:1000、1:2000、1:5000和1:25000地形图上的地面线段的最小长度各是多少?

解:比例尺精度就是比例尺的大小所放映的地图详尽程度。人眼能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

离是0.1mm,通常就把地形图上0.1mm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 用公式表示为:ε =0.1 m(其中ε为比例尺精度,m为比例尺的分母)。

根据比例尺精度的定义ε =0.1Mmm

得: 在比例尺为1:1000、1:2000、1:5000和1:25000地形图上的地面线段的最小长度分别为0。1Mm、0.2m、0.5m和2.5m.

6.已知某点的国家坐标值为X=6037584m,Y=20425760m求该点位于6度带的那一带内?该带的子午线值是多少?该点的横坐标自然值为多少?

解:该点位于6度带的20带内,其子午线经度为117度,该点的横坐标自然值为-74240m。

7.某勘探工程需要布设一个钻孔P,其设计坐标xP=335879.300m,

yP=29351.500m。已知设计钻孔附近的测量控制点A的坐标xA=335678.450m,yA=29282.870m,A点处的已知

边方位角αAB,试求用极坐标布孔所需的测设数据。 解:(1)计算AP方位角 (2)计算AP距离 (3)计算BA方位角 (4)计算拨角

8.如图所示,下平巷由A点开切,二号下山已掘至B点。为加快进度,当二号下山掘至C点后,便向A点进行贯通。已知HA=-237.514 m,HB=-199.410 m,i=5‰ ,LAC=400m,δ=45º,求B点到C点的下掘深度h和斜长L。

解:HC=HA+ i×LAC=-237.514+400×5‰=-235.514m h=HB -HC =36.104m L =h/sinnδ=51.059m

9. 如图所示, 上下平巷和一号下山已掘好, 为加快二号下山的掘进速度,在两平巷的点A、B之间, 相向贯通二号下山。 已知XA=5293.580 m, YA=284.723m,XB=5157.435 m,YB=325.314 m,αA8=261º45'32\",α B10=259º23''43\"。求A、B两点的水平距离和指向角。

解:αAB=tg (YB-YA) / (XB-XA)=163º23'54\"

LAB=(YB-YA) / sinαAB= (XB-XA) / cosαAB =142.068m β1=α AB –α A8 =261º38'22\" β2=α BA –α B10 =84º00'11\"

10. 如图所示, 当下山从M掘到N时, 便向P沿倾斜煤层贯通平巷。已知

HP=-200m,HM=-98.5m, 平距LPN=300m, LM N=100m, 试计算h M N、H N、h N P、及ί N P 。

解:h M N = -100m

H N = HM +h M N =-198.5m h N P = HP-HN=-1.5m

ί N P = -1.5 / 300 = -5‰

11. 如图所示,二号下山已由D点掘进至B点,并沿DB方向掘进,为了加快进度,决定由上平巷往下平巷掘。现要找到二号下山与上平巷的预计交点P,以便在P点标定二号下山的中线进行贯通。已知XA=5072.836m,YA=129.910m,XB=5338.955m,YB=424.404m,αAP=34º41'42\",α BP=228º59'11\"。求指向角β及水平距离LAP及LBP 。

解:β = α BP -αAP = 194º17'59\"

LAP = ((XA-XB) sinαBP-(YA-YB)cosαBP)/sin(αAP-αB)=30.770 m LBP = ((XA-XB) sinαAP-(YA-YB)cosαAP)/sin(αAP-αBP)=367.029 m 12. 如图所示,上平巷总长1800米,一、二号下山长约1000米,平巷按井下水准测量

要求施测,下山按三角高程导线施测,并测量两次。 已知水准测量单位长度高差中误差M hl = ±18mm,三角高程测量单位长度高差中误差为M Hl = ± 50mm。试预计贯通点K的高程误差。

解:m HK水=±m hlR= ± 24mm m HK经=±m hLL= ± 70.7mm

m2HK经 = ± 74.7mmM HK=±m2HK水 MHK平=MHK2= ± 52.8mm

13. 在1∶500的图上,量得某两点的距离d =23.4mm, d的测量中误差md = ±0.2mm,求该两点实地距离D及中误差m D 。

解: D=500d = 500×23.4 = 11700毫米 = 11.7米,

mD=500 md = ±500×0.2=±100毫米 = 0.1米 最后写成 D = 11.7±0.1O米

14. 已知某一经纬仪测一个方向的读数中误差m读=±3″,照准中误差m照=±5″,求方向观测值的中误差m方 。

解:

m方=m读+m照=3+4=25 m 方= ± 5″。

1vv=630 = ± 11.2毫米,

15. 对某段距离进行了六次同精度观测,观测值数据分别为了346.535米、346.548米、346.520米、346.546米、346.550米、346.537米。试求该段距离的最或然值及观测值中误差和最或然值中误差。

解: 该段距离的最或然值为x=[LL]/6 = 346.5393米(同精度即算术为平均值) 观测值中误差

= ± 11.2/√6 = ± 4.6毫米

最或然值中误差

X=346.5393米±4.6毫米

16. 测设某段距离为了75米的边长,要求其距离误差不超过 ±10毫米,问需要用何种相对精度进行丈量?

解: 取两倍中误差作为允许误差,则边长的测设中误差为 |±10|/2=±5mm 则丈量边长的相对中误差为 |±5|/75000=1/15000

17. 地形图上量得一线段的长度为3.5厘米,其相应的实地水平长度为175米,求该图的比例尺及比例尺精度。 答:比例尺:1/M=35/175000=1/5000 比例尺精度为ε=0.1*Mmm=500mm=0.5m

18. 某距离共丈量六次,其观测值分别为:150.430米、150.426米、150.428米、150.424米、150.425米、150.423米,求该距离的平均值是多少?观测值中误差和平均值中误差是多少 ? 答: 平均值为150.426m 1观测值中误差

m= ±2.6mm = ±1.1mm 平均值中误差

(1)设算术平均值为a 即 a=(a1+a2+a3+a4+a5+a6)/6

(2) 算术平均值与6次观测值之差 分别为 b1 b2 b3 b4 b5 b6 设观测值中误差为b=((b1^2+b2^2+b3^2+b4^2+b5^2+b6^2)/(6-1))^(1/2)

(3)算数平均值的中误差m=b/6^(1/2)

19. 丈量了两条边,一条边长570.0米,中误差11.4毫米;另一条边长213.2米,中误差为5.2毫米;试比较这两条边丈量的精度。

答:设1/T1、1/T2为第一条和第二条边丈量的相对误差,则: 1/T1=11.4/570000=1/50000 1/T2=5.2/213200=1/41000

由此可见.第一条边丈量的精度比第二条边的丈量精度高.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