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5-2质谱图及其离子峰

5-2质谱图及其离子峰

来源:九壹网
§5.2质谱图及其离子峰

5.2.1 质谱图与质谱表

质谱给出两种数据形式:质谱图,质谱表。

质谱图以质荷比(m/z)为横坐标,相对强度为纵坐标构成。一般以原始质谱图上的最强的离子峰定为基峰,其相对强度为100%,其他离子峰则以对基峰的相对百分值表示。也有把总离子流的强度定为100%,以次计算各离子所占的百分数来表示。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分子的整个质谱。

质谱表以表格的形式表示质谱数据。有质荷比和相对强度两项。表可以给出精确的数值,有助于进一步分析。

5.2.2 主要离子峰的类型

解析质谱图,必须要区别各种类型的质谱峰,研究峰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分子离子峰

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的正离子称为分子离子或母离子,相应的质谱峰称为分子离

子峰或母峰。分子离子标记为M+,是一个游离基离子,其中“+”表示有机物分子M失去一

个电子而电离,“·”表示失去一个电子后剩下未配对的电子。具有未配对电子的离子,称为奇电子离子。这样的离子同时又是自由基,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具有配对电子的离子,称为偶电子离子。它比奇电子离子稳定。

分子离子峰是除同位素峰外,质量数最大的质谱峰,位于质谱图的高质荷比端。分子离子质量对应于中性分子的质量,因此可用其确定分子量。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产生可以辨认的分子离子峰,其稳定性决定于分子结构。芳香族、共轭烯烃及环状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强,而高分子量烃、脂肪醇、醚、胺等则分子离子峰弱。

2.准分子离子峰

准分子离子是指分子获得一个质子或失去一个质子,记为[M+H]+、[M-H]+。其相应的质谱峰称为准分子离子峰。准分子离子不含未配对的电子,结构比较稳定,常由软电离技术产生。

3.碎片离子峰

在离子源中,当提供分子电离的能量超过分子解离所需的能量时,原子之间的一些键还会进一步断裂,产生质量数较低的碎片,称为碎片离子。碎片离子在质谱图上相应的峰称为碎片离子峰。广义的碎片离子指分子离子碎裂而产生的一切离子,而狭义的碎片离子仅指由简单碎裂而产生的离子。

分子的碎裂过程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研究质谱图中相对强度最大的,即最大丰度的离子碎裂过程,通过对各种碎片离子峰高的分析,有可能获得整个分子结构的信息。如正丁酸甲酯质谱图。m/z为43,71和59碎片离子的碎裂产生过程为

(5.2.1)

有机化合物的碎裂方式很多,也比较复杂,简单碎裂的规律将在5.2.3节中讨论。 4.重排离子峰

分子离子在裂解同时,可能发生某些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排,生成比较稳定的重排离子,其结构与原来分子的结构单元不同。其在质谱图上相应的峰称为重排离子峰。例:链状卤

+·XR化物的成环重排:

+XR·+(5.2.2)又例乙酯以上的羧酸酯的两个氢原子的重排,产生的重排离子比简单碎裂产生的碎片离子多两个氢原子,其质量数也大2。

ORCOR'

+··R'+OH+RCOH(5.2.3)有机质谱中的重排反应将在5.2.3节中进一步讨论。

5.亚稳离子峰

离子在离开电离源,尚未进入接受器前,在中途任何地方发生碎裂变成亚稳态离子,它在质谱图上的峰,称亚稳离子峰。

若在电离源处发生分子离子的碎裂,设原离子,即母离子M1+的质量为m1,丢失质量为(m1 - m2)的中性碎片Mn后,生成质量为m2的子离子M2+,即M1+ M2++Mn。若上述碎裂发生在中途,中性碎片不仅带走了(m1 - m2)质量,且还带走了M1的部分动能。因此,中途产生M2*的动能必然小于在离子源处正常产生的M2+的动能。动能小,易在磁场中偏转,其运动半径小。这种离子称为亚稳离子(M2),其质量m可由下式求得

m = (m2) / m1 (5.2.4) 例:当M1+的m/z值为120,它形成的碎片离子M2+的m/z值为105,在飞行途中M1+发生碎裂,形成的离子M2*,在质谱图上表现出的m/z值是多少?即

m+

*

*

*

+

2*105105291.88 120此时的子离子M2不会出现在正常的m/z值为105的位置上。

在质谱图中亚稳离子(M2*)峰呈现在离子峰M2+的左边,强度弱,峰宽,其m/z值往往不是整数。通过亚稳离子峰可以剖析离子的开裂部位,并确定丢失的中性碎片。 6.同位素离子峰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常见的约有十余个,除P、F、I以外,其它元素大都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同位素,因而质谱图会出现强度不等的同位素离子峰。各元素的最轻同位素的天然丰度最大,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的分子离子峰M+,是由最大丰度同位素所产生的。生成的同位素离子峰往往在分子离子峰右边1或2个质量单位处出现M+1 或M+2峰,构成同位素离子峰簇,其强度比与同位素的丰度比是相当的,可由丰度比来推算,从表5.2.1中可见含有Br、Cl的化合物的M+2的同位素峰强度较大。

表5.2.1一些同位素的天然丰度及丰度比

元素 同位素 精确质量 天然丰度 同位素 精确质量 天然丰度 丰度比/% 2H C N 1H C N 1.007825 12.000000 14.003074 99.985 98.3 99.634 2H C N 2.014102 13.003355 15.000109 0.015 1.107 0.366 H/H 0.015 C/12C 1.12 N/14N 0.37 1121313141515O 16O 15.994915 99.759 17O O S S 16.999131 17.999159 32.971459 33.967868 36.965903 0.037 0.204 0.78 4.22 24.23 17O/16O 0.04 O/16O 0.20 S/32S 0.82 S/32S 4.44 371818S 32S 31.972072 95.02 33333434Cl 35Cl 34.968853 75.77 37Cl Cl/35Cl 32.0 Br 79Br 78.918336 50.537 81Br 80.916290 49.463 81Br/79Br 97.9 7.多电荷离子

分子失去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的离子称为多电荷离子。由于离子带电荷多,而使质荷

比下降。杂环、芳环和高度不饱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在受到电子轰击时,会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两价离子M2+,这是这类化合物的特征,可提供结构分析时参考。

5.2.3 有机化合物的碎裂

1.碎裂方式

有机化合物的碎裂方式有均裂、异裂和半异裂三种类型。均裂指碎裂 键的两个电子分别在每个碎片上,即X - Y  X· + Y·。异裂指碎裂 键的两个电子归属于某一个碎片,即X - Y  X  + Y+。半异裂指碎裂离子化的 键的一个电子转移,即X+·Y  X· + Y+。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时,碎裂后的正电荷一般都在杂原子上,或在不饱和化合物的 键系统上。若正电荷位置不清楚时可用[ ]. 、[ ]

+

+

表示,对复杂碎片离子也可用┑. 、

+

┑+ 来表示。+表示奇数电子离子,+ 表示偶数电子离子。 表示一个电子转移;表示一对.电子转移。

2. 碎裂的引发机制

碎裂反应是通过分子离子M +发生的,丢失电子将按n >  >  程序进行的。

1)碎裂:这种碎裂由自由基的强烈的电子配对倾向引发的,称为自由基引发。例如含饱和杂原子化合物

RCR2Y+·R\"+·+CR2=YR\"R'(5.2.5)碎裂的倾向与自由基处原子的给电子能力相关,有N > S、O、不饱和键、烷基 > Cl > Br > I。

2)i碎裂:它由诱导效应,即正电荷引发发生碎裂。例如醚

R+·ORi+·R+OR(5.2.6)i 碎裂是一对电子发生转移,使原来带电荷位置发生转移。在i 碎裂时卤素> O、S 》N、C。

3) 碎裂: 它发生在不含O、N等杂原子,或没有 键的化合物中,是由 键形成阳离子自由基时发生的碎裂。例如烷烃

RR'-e·+RR'·+R'+R(5.2.7)化合物发生何种碎裂,实际上是碎裂反应的相互竞争,一般讲 碎裂重要性大于i碎裂。 3. 简单碎裂的一般规律

简单碎裂是指分子中仅断开一个化学键,碎裂反应的产物是分子中原来存在的结构。而对于如酯环化合物,需要两次开裂才能获得碎片的复杂结构不在本节讨论之中。

1)对于含杂原子的化合物,连接杂原子的-C上的另一键发生碎裂,另一键相连的可以是C,H或其它杂原子,键断裂时,正电荷常在含杂原子一侧。例如式(5.2.5),又例

+·ORC+·OR'RCO+·+CROR'O+·(5.2.8)OR'+OR如

COR'杂原子和碳原子以, 键相连的不饱和键,它们之间不能断开,只能进行式(5.2.8)碎裂。

杂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单键断开,大多是烷基一侧带正电荷,例如式(5.2.6),又例

RR如:

C1+·R'S+··R++C1+R+·SR'(5.2.9)也可以在杂原子一侧带正电荷,例如

R但这比较少见。

Br·+·+Br+R(5.2.10)2)与碳原子不饱和键或苯环、杂芳环相连的C-C键易断裂。例如

RCH2CHCHR'-eRCH2+CH+CHR'CH2+CHCH·R'+R(5.2.11)CH2又例如:

CHCHR'

+·CH2R·+R+CH2(5.2.12)+

又例如:

S+CH2R·+SCH2+·+R(5.2.13)

3)碳链分枝处易碎裂,分枝愈多,该处愈易断,即有下列稳定次序

CR3>CHR2>CH2R>CH3+++当某分枝处有多种碎裂可能时,连接大基团处易碎裂。例如:

CH3C3H7CC2H5+·CH3OHC2H5C3H7C3H7CCH3CC2H5COH+CH3·+OH+C3H7+·+·OH+C2H5(5.2.14)

对于饱和环易在环与侧链处碎裂。例如:

CH24. 重排

CH3·++·+CH2CH3(5.2.15)

重排涉及链的碎裂和新键的生成,产生原来化合物中不存在的结构单元。一些重要的重排反应有:

1) 麦克拉佛特(McLafferty)重排: 当不饱和基团及其  碳原子氢存在时,氢原子经六员环的电子转移,发生此重排。通式表达如下:

HCH2CH2+·OCHHCH2CH2CH2+OCHCH2HO+C+CH2m/z = 72CH2·CH2Hm/z = 44(5.2.16)HOC·CH2+H

表5.2.2 麦克拉佛特重排离子最低质量数

化合物 最小重排离子 最小碎片质量数 化合物 最小重排离子 最小碎片质量数 CH3烯 H2C+CH 或42 羧酸酯 74 CH3+烷基苯 HH92 甲酸酯 OH46 +醛 44 酰胺 H2CCNH2 59 NH酮 58 腈 CH2C或H2CC+N41 硝基 羧酸 60 化合物 61 如正丁基酸甲酯,有典型的麦克拉佛特重排,其特点是 氢转移至羰基氧原子上。

HOCCH2

+HCH2CH2+  CH2  CH2

OCOCH3+OCH3 (5.2.17)

CH2m/z =102 m/z = 74

2) 失去中性分子重排: 烷基碎片离子可失去氢分子,如C3H7C3H5+H2。某些含杂原子的化合物,失去中性分子,如醇失水或失水及乙烯、卤化物失卤化氢、腈化合物失HCN、硫醇失H2S。苯环衍生物也很容易失去中性小分子碎片,当取代基为-NO2可失去NO、CO、(NO2);取代基-NH2、-CN时可失去HCN;取代基为-NHCOCH3时可失去C2H2O、HCN;取代基为-F时可失去C2H2;取代基为-OCH3时可失去CH2O、CHO(CH3);取代基为-OH时可失去CO、CHO;取代基为-SH时可失去CS、CHS(SH);取代基为-SCH3时可失去CS、CH2S、SH(CH3)等。例如:

+

+·CH2CH2OHHCHR-H2O,-CH2CH2CHR·CH2+(5.2.18)CH2

此外,还有如逆Diels-Alder重排反应,含饱和杂原子化合物通过四员环迁移失去乙

烯的重排,见式(5.2.4),羧酸酯的两氢原子重排,见式(5.2.3),链状卤化物、胺、氰化物的成环重排,见式(5.2.1)等。重排要比化合物简单碎裂更复杂,而且无规律性,但了解重排反应将有利于对质谱的解析。

5.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碎裂 1)烃类 饱和脂肪烃:碎等,并以C3H7+ 和C4H9+

裂时生成一系列奇数质量峰m/z=15、29、43、57离子峰m/z=43、57最强。侧链将优先被碎裂。

烯烃:碎裂形成(m/z=41)为基峰。并有明显的一系列41+14n(n=1,2,„等)峰。 芳烃:产生的分子离子峰强。烷基芳烃中m/z=91(C7H7+)峰为基峰,芳环的位上碳原子被取代,基峰变成91+14n。当烷基碳数大于等于3时发生氢原子重排,且失去一个中性分子,成m/z=92峰,如正丁基苯

+CH2CH2CH2CH3·CH2+·CH2CH2CH3m/z = 91+CH2·HHm/z = 922)羟基化合物

脂肪醇:分子离子峰很弱或不存在,特别在长链脂肪醇中。出现(M-18)+和(M-46)+ 峰,由于失去一分子水(18),伴随失去一分子乙烯(46)。脂肪醇往往发生碎裂,较大体积的基团优先失去。

酚和芳香醇:酚的分子离子峰很强。失去CO或CHO基团生成(M-28)或(M-29)质谱峰。甲基取代酚先失去一个甲基氢原子,再碎裂失去CO或CHO;2-烷基取代酚常出现(M-18)+ 峰。芳香醇的碎裂类似于烷基取代酚,同时也有(M-2)+ 或(M-3)+ 峰,例如苯甲醇。

+CH2OH·+CH=O·CO++

+

+CH2CHCH3(5.2.19)-2H-H·-HOHHH(5.2.20)-2H

+++

3)羰基化合物

酮类:分子离子峰强。碎裂,以失去较大烷基碎片的几率大。例如

RR1+·C=OR+·CO+R1(R1>R)(5.2.21) 长链烷基基团碎裂产生(43+14n)系列碎片离子,发生麦克拉佛特重排。芳香酮有强的分子离子峰,其峰来自以下碎裂

醛类:C1-C3醛中,发生稳定CHO+离子m/z=29基峰,高碳直链醛会形成(M-29)+峰,并有麦克拉佛特重排发生,形成44+nCH2系列峰。醛分子离子峰也会丢失水分子和乙烯分子。此外,芳香醛易生成苯甲酰阳离子(m/z=105)。 4)醚类

脂肪醚碎裂形成45+14n(n=0、1、2、„等)系列碎片峰。i碎裂形成31+14n(n=0、1、2、„等)系列碎片峰。芳醚的分子离子峰较强,较长烷基链的芳醚会断裂,例如:

+·OCH2CH2R又例如:

CH3CH2+·OCH2CH3-CH3CH3CH2+·OH+CH2=CHR(5.2.23)+OCH2-C2H4+HO=CH2(5.2.24)

5)羧酸,酯和酰胺

 氢存在,最重要的碎裂方式是发生麦克拉佛特重排,一元羧酸一般有强的m/z=60峰。还发生如、i碎裂,例如酯

+ORCOR'i 碎裂+R+C·OOR'+O++OOR'·O++OR'

RC+·O 碎裂OR'+·O 碎裂RCOR'(5.2.25)RCOR'+·O·+CRR 6)胺

COR'i 碎裂RC 相对于N原子的与位碳原子之间键断裂,即碎裂产生基峰,最大R基团先碎裂,对伯胺R2=R3=H。基峰m/z=30。

H+R1C·NR2+·+CH=NR12R3R2m/z = 30,44,...(5.2.26)

HR3

仲胺、叔胺碎裂类似于醚。

芳香胺的分子离子峰强,烷基侧链的碎裂同脂肪胺,存在(M-1)+ 是脱去氢的结果,脱HCN、H2CN过程与苯酚脱CO\\CHO相似,例如:

+·NH2CH3+NH2CH2m/z = 106-H·-H2CN+·m/z = 78(5.2.27)

m/z = 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