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轮复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回顾教材所涉及本单元的课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复习课文,总结方法,练习过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习得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尤其是高中三年所学诗歌更是数量众多。但是在答题时往往难以有效得分,于是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就十分必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难点 答题步骤 2、 教学方法:预习、合作探究法、问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策略: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习得鉴赏诗歌的方法 2、复习课文,总结方法,练习过手 3、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活教师活动 动 一、 组织检查 自主阅读探究 1、完成作业回顾案,在黑板上听写。 2、背诵、默写抽查。 二、合作探究展示 1、思考诗歌鉴赏的常见考察方式。 2、一组到黑板上展示,其他组补充。 4、学习掌握常见的考察方式。对八个方面的考点做到心里有数。 况 1、导入话题 昨天我在网上下载资料时看到这么一个段子,觉得挺有意思的,于是就抄了下来。(板书: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基情)这是某大学教授在概括唐诗时打趣的说法,我想对于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诗歌鉴赏复习有启发。 3、 引导学生思考出题模式。 课堂提前组织 检查预习准备情设计意图 1、 背诵默写抽查。 2、 学案完成情况检查。 二、分析点拨 1、诗歌鉴赏常见的八种模式 (一)、分析意象、意境 (二)、分析形象 提问方式: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三)、分析情感主旨 (四)、分析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这首诗的某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这幅画面的。 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一意象的? 对第三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炼字、炼句题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者运用的艺术手法;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六)、分析语言特色 (七)、评价题型 (八)、比较评价题型 2、例题探究 (1)多媒体课件中的诗歌鉴赏示例 (2)导学案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通过例题来具体掌握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 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 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西江月 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
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bó):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上阕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试举两个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 参:①从“治圃”“寻泉”、“笑”,可见山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②作者通过山 思考并且写出答案,强调过手。 1、当堂练习,确保消化在课堂。 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的思想情感。 2. 参: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 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三、当堂训练 “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1、完成学案上三道“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近景,更显景物的参差有致。④动题。 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 动静结合。 三、方法指导 (一)常见诗人形象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 9. 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0. 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 11. 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 本节课,我们复习回顾了诗歌鉴赏的八种常见模式,着重学习了分析形象、分析表达技巧、炼字、炼句题四、归纳总结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识记并积累相关诗歌鉴赏方法。
型三种常见的考察类型。 七、板书设计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一、分析意象、意境 五、炼字、炼句题型 二、分析形象 六、分析语言特色 三、分析情感主旨 七、评价题型 四、分析表达技巧 八、比较评价题型 九、课后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 综述:樱桃好吃树难栽,诗词虽美,却苦于读不懂,更遑论会欣赏,于是“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基情”这样的段子在网上流传。有鉴于此,在讲解了诗歌题材分类以后,根据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来分类讲解,以期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能够得分,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显得尤为必要。本课件试图从一、分析意象、意境,二、分析形象,三、分析情感主旨,四、分析表达技巧,五、炼字、炼句,六、分析语言特色,七、评价题型 ,八、比较评价题型八个方面来解读。本课时是第二点,分析形象。 1.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度高;用网络流行语“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基情”来引入本身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一开始就抓住了其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具体探究的愿望。再加上分小组PK,让学生有一种竞争的意识,他们乐于比拼,因此在回答问题方面比较活跃。我觉得教师的一定的激情和幽默也可以提升学习氛围。 2.当我分别把八中类型的诗歌考点和答题模式讲完了后,以形象题,技巧型和炼字题为例来答题,学生可以很快上手,并且是在耐心的写,这一点我觉得很不容易。 3.这堂课的缺点在于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学生有点应付不过来。尤其是课件的容量偏大,导致留个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有一种生拉硬扯的感觉,启发性不强。幸好这是复习课,否则难以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