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思茅第五小学 左天明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课文大体由四个版块的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可以省力;第二版块的内容教学是引导学生“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的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斜坡的变形螺旋;第四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坡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较陌生,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第二个实验在提出问题后作出猜想前,可以给学生一个例子,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猜想,简化要探究的问题,明确坡度的意思。讲完斜坡的启示实验内容,多列举相关实例,让学生辨认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斜坡。最后以扬中汽渡为例,让学生们思考车

是如何从船上开到岸上来的,鼓励他们课后有条件的去观察一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认识斜面。 1、学生交流解决方法。(预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设: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激发研究兴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活动:垂直提升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 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2、小组汇报实验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针 下呢?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3、观察实验数 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据,你有什么发数据。 结果、课件统计提升小车 小车与搭建斜坡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趣:大家想的这坡……) 种办法到底好不2、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好呢? 斜坡的坡度。 1、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学生分组体验

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现? 4、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1、讨论:如果让你来选,1、引导探究,讨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什么? 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2、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课内讨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想。 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1)选择3号,3号坡度论,交流实验探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小,推起来省力; 究的做法: (2)选择1号,1号坡度(1)你能利用材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会选择哪种? 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3)选择1号,1号坡度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大,推起来省力 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还要注意些什么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呢?(老师在这力”一种猜想。 里要引导学生在3、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这里认识到在做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4、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同等重要,逐步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培养学生小组合(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引导观察:将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直线斜坡引桥变坡。 成了什么形状? 作探究能力。

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我的评价

自我观察 实验操作 能力速度 小组合作 语言表达

小组内互评

小组间互评

教师评价

八、板书设计 斜坡的启示

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坡度大小对拉力的影响。 坡度(几本书) 2本书 4本书 6本书 8本书 重物(钩码,N) 拉力(N)

图表1 图表2(略) 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斜坡的启示》一课我是遵照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设计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记录观察、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学生较好地认识了斜面,了解了斜面。 1、贴近生活 轻松引入新课: 我在新课前利用课件出示“一位工人推着摩托车上台阶很吃力。”让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创设了情景,根据学生对生活了解引入课题。这样学生轻轻松松的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2、适时引导 落实自主学习: 学生在做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实验时,一些小组实验后竟得出书的高度不同但拉力大小一样的数据,是因为斜面搭靠书的位置变化所至,我就适时的给予引导,提示学生考虑这个极易被忽视的条件,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获取的数据就能自行得出结论。可见课堂上教师的适时引导作用切不可忽视 3、巧设游戏 突破教学难点: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变形斜面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以玩代讲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纸制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涂上红色),然后让学生将纸剪成的直角三角形缠绕在笔杆上(沿着直角边卷)进行反复地玩,目的是让学生

边玩边思,涂有红色的斜边绕在笔杆上后,变成了螺旋的形状,得出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这一活动表面上看是在玩,实则是重在发现,意在让学生留心观察它所发生的变化。我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涂成红色,这一做法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巧妙之举,因为若无红色的印迹,学生玩多少遍也很难发现这种变化,所以这一细节的处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4、拓展延伸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教材在应用斜面这一部分为学生展示了三幅图片(推轮椅上公交车、开瓶器、高速公路的引桥),但这三幅图片都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平时很难见到的,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此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见过哪些应用斜面的事例?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马上会举出螺丝钉、斧子、凿子、菜刀、钻头、立交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应用斜面的工具,此时教师又提出台阶、楼梯属于什么?学生思考后会明白它们都属于变形斜面,这样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又能把课内外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2014年7月1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