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智博教育原创专题】一道向量习题的分析与解答(20131020)

【智博教育原创专题】一道向量习题的分析与解答(20131020)

来源:九壹网
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已知条件

--------对一道试题的思考

近日,笔者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辅书上看到这样一道很普通的题:

题目:如图所示,P为AOB所在平面上一点,向量OAa,OBb,且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

线上,向量OPc。若a3,b2,则c(ab)的值为( )

53 D. C. 22这道例题中,最为显眼的条件是“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怎么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呢? 不妨记AB的中点为D,DPAOQ,由已知条件非常容易想到“BDDP,ADDP,ABDP”,

与向量联系起来,可以转化为“BDDP0,ADDP0,ABDP0”,由此可以得到解法一:

11ab连接OD,易知BDBA(ab),DPOPODc。因BDDP,故

22251ab1,故BDDP(ab)(c)[2c(ab)5]0c(ab),选C。

2242在此解法中,还可以利用另外两个垂直关系,在此不再累述。

1在解法一中,接连了OD,而OD是ABO的中线,可以联系到OD(OAOB)这一性质,此法

2思路很清晰,充分利用了垂直平分线的垂直,但对“平分”这一点用得还有点含蓄,不够充分。我们进一步对所求式子进行思考可得到解法二: c(ab)OPBA(ODDP)BAODBADPBA,由解法一中分析可知DPBA0,故原

11225式ODBA(ab)(ab)(ab)选C。

222显然,解法二无论是思路还是在计算量上都要优于解法一,原因在于对垂直平分这一条件用得更加充分。前进的步伐是否止于此呢?

“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对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过。垂直平分线的经典性质是:“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能否利用这一性质解决本问题呢?我们

试着连接AP,BP,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APBP,即cacb,平方得

2225222c2bcbc2ac2a,化简可得c(ab)ab5,即c(ab)。

2

A.5 B.3

利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完美解决此题。

还可以进一步挖掘“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一条件,点P到底在线段AB哪个位置,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那我们能否将点P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呢?比如放在点D的位置,即P,D两点重合,尝试一下吧!

11若P,D两点重合,则cOD(OAOB)(ab),则

2211225c(ab)(ab)(ab)(ab)。

222从这道题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抓住关键条件,深入挖掘以达到破题的目的的必要性,当然,要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已知条件一定要对已知条件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结论及相关的性质非常熟悉,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到立足教材,立足大纲的基础上,推出陈新,充分体现尊重教材,激活教材的指导思想。我想我们注重基础学习,系统学习,成功的路就在脚下,穿林涉水攀山越崖,便可在希望之巅观云赏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