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析“光晕”:本雅明经验建构的原理

解析“光晕”:本雅明经验建构的原理

来源:九壹网
营东‘拜玄 2010年第11期 解析“光晕”: 本雅明经验建构的原理 田 明 【摘要】本雅明的“光晕”概念十分复杂。结合本雅明的早期认识论笔记去分析,光晕是本雅明构建经 验的基本原理,它与本雅明的语言认识论、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划分关系紧密。光晕不仅仅是艺术哲学的 术语,更是本雅明阐释经验与第一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论概念。它揭示了经验片段中还原第一自然的潜在 性,同时赋予了个体意识超越自身、达到充分认知状态的可能性。光晕代表的距离,是意识与第一自然的距 离,也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距离,参考纯粹直接意向性,本雅明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哲学。 『关键词1光晕 语言 意向性 潜在性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0)11-0020—05 “光晕”作为正式哲学概念出现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自身的定义是:“光晕是 一种距离,无论与其多么接近”。这个含混的表述极易使人浮想联翩,也为解释工作带来讨论空间。但 是,若参考早期本雅明(1914—1917年)的哲学残篇,我们不难发现,“光晕”与其另一个核心概念 “经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雏形文本《摄影小史》中,本雅明 将光晕直接定为时间与空间的波动。概括而言,基本上光晕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种距离;其 二.它是以距离为模式的流变经验结构。 一、经验建构的“光晕”原理 从表面分析.本雅明的“光晕”思想与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动相关, “为艺术而艺 术”是当时艺术界流行的口号。本雅明发现,该艺术运动遵循的原理与法西斯思想不谋而合。人类价值 被禁锢在一个特定的膜拜模式之中,所有的经验都来源于一个不可动摇的意识或信念,进而经验的建构 丧失了反思能力。本雅明做了一个形象比喻,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的经验维度就如同艺术鉴赏者 与艺术品的距离一般,艺术品把鉴赏者吸纳为自身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没有差别。他认为,法西斯思想 的源头是德国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即政治的审美化。基于这个社会认知,本雅明将自身的认识论与历 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把认识论的重心放在了客体无限流动性之上。从认识论角度来讲,光晕体现的距 离,是意识对流变客体的把握,概言之,客体的无限流变决定了经验流变,反之经验流变又是向客体本 质无限趋近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光晕是一种无法填充的距离。 光晕所体现的距离保证了意识来源的客观维度,同时也保证了经验自身的多样性。本雅明虽然青睐 历史唯物主义,但并不主张否定康德的认 论。在《论未来哲学纲领》这部哲学残篇中,本雅明对康德 的认识论做出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尽管在自然维度内,康德的认识论已然触及到该领域的顶峰,但 作者简介 田明,中山大学哲学系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广东广州,510275)。 一20— 在历史维度内却收效甚微。因为历史的本质是人类活动,更确切地讲,是人类意识活动。它建立在自然 维度认知的基础上,同时又于任何个体意识的存在。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将社会定义为人类活动的总和,并将“活动”的本质化约为经济规律。在“经验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思想的指引下.本雅明提出了“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两个范畴。所谓“第二自然”是指由经济活 动所构建的意识对象.即人类历史,与之对应的“第一自然”就是康德所谓的“物自体”领域。那么, 意识相应出现了两个对象,一个是无限流变的自然客体,另一个是建立在自然客体基础上的认知。从这 个角度出发,光晕所指代的距离也是意识与第二自然的距离,即意识与自然认知经验的距离,或可称之 为反思的距离。流变客体决定了经验的无限多样性,意识对多样性经验的反思同样是无限的进程。 基于自然与历史的双重维度,本雅明在对康德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经验”。总体而 言,思辨经验的建构将康德认识论的顺序倒置。所谓认知是读取,而非被动的接受,知觉也不是感觉与 直觉的相互作用,从而将客体的自我体现转变为表象的过程。本雅明讲到: 知觉是一种读取(收集) 只有在平面之上显现的方具有可读取性 平面是一种结构——绝对的连续体④lll(p92) 知觉的对象是一种平面结构,它是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综合。经验建构就是意识对这个平面的 “铭刻”。换言之,认知是对平面的一种切割,从而提取对象的信息。这个认知的结果,导致经验以结构 性的“图案”出现。因为客体的流变,意识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故“铭刻”是无限的过程,每一次铭 刻形成了一种新的图案。经验也相应地成为一系列立体图案结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收集与复制,将 客体再现出来。光晕的第三层含义就包含其中,所谓距离是基于同一个认知平面所产生的各个经验“图 案”之间的距离。 本雅明的经验建构过程严格依照光晕思想建构,“思辨经验”概念的提出,要求一种新的认知论思 想,无奈的是,与之相关联的文本均以残篇形式出现。在整理与提炼之后,我们发现,本雅明将认知完 全化约为语言哲学,认识过程是语言的翻译与传达的过程。 二、语言认识论 在《论普遍语言与人类语言》这部哲学残篇中,本雅明将语言问题与经验建构之间的关系展露出 来。普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认知离不开语言,无论语言是以何种形式出现。例如人类各种各样的语词 语言,或单纯由符号构成的数学语言等等。总之,若没有语言的参与,经验世界的认知难以完成。本雅 明将语言划分为两大层面,纯粹的、完美的先验语言与现世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特殊语言。而两者之间 的共同特征是:“精神的传达”。 (一)精神单体与语言单体 精神单体与语言单体是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一对范畴。语言言说的内容是思维中的存在.也是将思维 内容外在化的过程。问题在于,精神单体与语言单体并不是完美的对应关系,在特殊语言之中会出现 “可言说”部分与“不可言说”部分。本雅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人类语言局限性 上。因为言说过程必然包含“命名”这一环节,而人类的“命名”的目的是将意识对象转化成人类语言 的过程。对于“转化”,本雅明将其放在自身普遍语言观之中,将其限定为特殊语言与普遍语言之间的 运动,从而抛弃了从直观到知性,从知性到理性的传统认识论过程。 ①德文:Wahrnehmung ist lesen/Lesbar ist nur in der Fl ̄iche[E] ̄cheinendes…/Flgche die Configuration ist—absoluter Zusammenhang;英文:Perception is reading/Only that appeanng in the surface is readable…/Surface that is configuration absolute continuity。本雅明使用Fl ̄iche代替康德术语Erscherinung,从语言角度分析,Fl ̄iche不仅是一种现象,而且兼有 空间延展性的意思,而Erscherinung指表象,倾向于视觉收集的信息。 一21— “一切精神的传达皆为语言”。I1l㈣ 是本雅明对语言的定义。所谓精神不只是存在于人类意识领域, 本雅明讲到:“任何存在与自然之中的物体或事物均分有了普遍语言,无论它的本质是有生命的,还是 无生命的”。_11( 那么,对于人类语言来说,所谓“命名”是一种“翻译”,①即意识对象的语言转化成 人类的语言。但是翻译的重点不完全放在特殊语言之间的沟通之上,更多的是寻找两种语言的共同特 征,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趋近于普遍语言。 故而所谓精神单体的出现,是思维对象语言的翻译,将对象的精神本质通过转译的方式使之存留在 人类思维之中,那么所谓对象语言,从一个角度来讲,是对象本质的自我体现过程。 那么精神实体的有效性则由普遍语言的先验维度来决定。本雅明认为。翻译所承载的信息是不完全 的,但是任何的特殊语言之中都包含了普遍语言的“种子”,翻译,即找寻各个语言之间的相似性的过 程,也就是发掘普遍语言种子的过程。进而人类语言的任务之一,是不断发掘普遍语言的种子。普遍语 言与特殊语言的鸿沟使得发掘任务具有无限性特征。 意识转译对象语言,使之在意识之中出现相应的精神单体,继而运用人类语言将其“言说”,从而 形成语言单体。由此可见,以“翻译”过程为核心的认知过程必然面对信息的流失,第一次流失出现在 将对象语言转译为精神单体的过程,第二次流失出现在人类语言“言说”自身精神单体的过程。造成流 失的表层原因是人类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关系判断②与标识判断@ 从理论角度出发,纯粹先验语言决定人类语言认知的有效性,但是从现世角度出发,语言单体对精 神单体的言说很容易陷入混乱脱离先验维度,从而造成错误。它具体表现在:语言单体所对应的精神单 体不是通过翻译得来,而是意识自身的创造,如“错觉”、 “幻想”等等;同时也表现为人类语言的错 误。如意识对对象的误解。在这个层面上,本雅明使用“关系判断”与“标识判断”来解释。 关系判断是一种融人“直接意向性”的判断。所谓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更具体地讲是一种被 赋予的关系。关系判断通过直接意向性与对象建立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翻译关系,进而思维以 范畴、概念为工具将意向过程传达出来。关系判断的形成,既是内在精神单体构建的过程,同时也包含 了语言单体冲破自身局限性的可能性。因为翻译的过程是一种“立体过程”,在其两端分别衔接着人类 思维与对象语言,而在其之上是普遍语言的先验维度。故本雅明所谓的意向性一方面面向对象语言,另 一方面面向普遍语言。在《意向直接性的基础》一文中,它把直接意向性划为两个层面:纯粹直接意向 性(Intenti0 prima)与非纯粹直接意向性(Intenfio secunda)。纯粹直接意向性指向的是对象的本质, “它不是表意,而是从对象那里提取的,指涉对象本质”。非纯粹意向性指向被翻译语言,在其中包含着 对象的本质,然而与它的关系并不明朗。纯粹意向性是先验维度的意向性。 相对而言,标识判断是对翻译关系的切割,抛弃了直接意向性。其中,人类语言的言说并不是以对 象本质为参照,而是将对象的特征、属性等拿来为意识所用。翻译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对象语言向 人类语言的转译,在这个环节上形成精神单体;二是精神单体用人类语言“言说”的过程。在第一个环 节包含了直接意向,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语言的“言说”不是一种偶然的过程,它保证了人类语言的先 ①“translation”一词的汉语译法不能完全穷尽西文原意。从词源学角度讲,“translation”是对时间与空间进程的表 述.它由词根“tans”和“]atus”两部分构成。在l1世纪,“translation”指的是空间中一物体搭栽另一物体从一点到另 一点的运动.经过中世纪哲学的熏陶.“translation”暗指一种未经历死亡,在现世之中即升入天堂的过程。在1340年 左右.该词才具备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含义,与中文“翻译”一词较为接近。具体请参考拙文…时间实 体’:英美本雅明研究的新趋势”,发表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9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 国家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系主办,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关系判断:Urteil der Beziehung,the iudgment of designation。 ( 标识判断:Urteil der Bedeutung,the judgment of signiifcation。 一22— 验维度。人类语言不是在表述,而是在传达。本雅明详细区分了“用语言言说”与“在语言中言说”, 前者是一种忽视直接意向性的工具语言使用。而后者是在翻译过程中构建与对象的语言关系。 (三)传达①和表述② 以关系判断为基础,本雅明严格区分了两种“言说”形式:传达与表述。传达是对精神单体的直接 意向性言说,虽然传达仍旧披着特殊语言的外衣,但是直接意向性在每时每刻都试图打破特殊语言的束 缚。与其说传达是对精神单体的言说,毋宁说传达是对翻译过程的言说。翻译是普遍语言的传达,其中 的奥妙也在此体现出来。进一步而言,传达因为直接意向性的参与而保证了普遍语言的先验维度,是对 语言认知过程的正确言说。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人类意识对对象的认知,更是体现普遍语言的 载体.而这些只有通过传达方可正确地表现出来。因此本雅明认为,完美的语言不需要言说者。 但是表述则相对狭隘很多,与传达相比,表述则过分依赖于人类语言,人类的语词语言完全充当媒 介的角色。而“精神内容”在语词媒介的作用下被扭曲,最终会丧失精神内容的完整性。 三、潜在性与命名 从本雅明的语言哲学到经验建构的思路,可以发现,“光晕”一词指的是“意向性总体”。针对《机 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中的“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划分,相应而言,个体意识存在两个认知对 象,第一自然(或本原自然)与认知第一自然所获得的经验。个体意识的认知内容是不充分的,或者 说,只是质料总体的部分体现。若将本雅明的意向性思想与光晕结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光晕所代表的距 离是潜在性与实在之间的距离。从实在论角度分析,这个距离是不存在的,它只有在个体意识遭遇意向 性时才会出现,没有意识也就不会有“光晕”的存在。 “在语言中传达”与“利用语言表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路线.而唯有“在语言中传达”是一 种通达事物本身的路线。根本性而言,本雅明的哲学是一种“超验哲学”或“超越哲学”(transcendent philosophy),其理论目的依旧放在如何超越个体意识达到充分认知。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相似,本雅明同 样强调意向性,同时特别注重对经验与他者意识的意向。用韦贝尔的话说。“本雅明的意向性着重强调 了在意识运动或语言之中,所意向的与意向内容之间的非连续性”。闭 ”换句话说,意向性总体与特殊 指向行为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通过各个特殊指向行为之问的断裂状态表现出来。从“第一自然”与 “第二自然”两个维度出发,本雅明的意向性也随之出现了两个维度.即针对自然的意向性与针对经验 的意向性,而后者则是本雅明思想重点研究的对象。经验的构建基于对自然的认知,自然是经验本原质 料,但是经验却在通达自然的道路上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个体意识的认知必须依赖经验的构建, 或是自我的经验或是他者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构建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意识与 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本雅明谓之“断裂状态”。因此,经验自身包含着还原第一自然的种子。所意向 的与意向内容之间的非连续性既包含了意识与第一自然之问的断裂,也包括了各个经验层面之间罅隙。 本质上而言,经验与第一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分有”关系。它并不是在第一A然认知质料的基础上 对自然内容的“代现”或“复制”,这是对经验的误解或误用。从语言认识论角度分析,经验也是一种 语言,或是一种媒介。意识若要与第一自然建立直接关系,反思经验是必要环节,其目的指向经验的本 质。故而,站在意识角度,获取第一自然的内容不是绕过经验,而是在经验之中认知,原始信息处于意 识与第一自然之间 从这个角度出发,本雅明对“媒介”做了详细阐释,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它处于可传达信息与 不可传达信息之间。 “本雅明认为,语言论须避开两种流行倾向,一为‘资产阶级’语言观,把语言建 构成为一种目的性工具或手段;二为‘神学一神话’路径,把语言设定为自身的目的,并将其实在化”。 ①传达:Mitteilung,communication。 ②表述:Ausdruck,expression。 一23— 嘲 )‘‘资产阶级”的语言观用来“表意”,它只是将经验内容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并没有与第一自然建 立直接关系,因此,最终结果是一种通过语言建立的意识形态。而通过“神学一神话”路径去研究语 言,则把语言推向了另一个极端,语言包含了第一自然所有内容,它与第一自然相等同,因此,语言就 是自身的目的或终结。本雅明则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语言分有了第一自然,却并不是第一自然,它是一 种“媒介”,而原始内容就存在于意识与第一自然之间。对于意识而言,语言是“可诉的”与“无声 的”,翻译将二者之间关联起来,将无声部分转化为可诉部分。无声部分并不是“非存在”。从普遍意义 上讲,它指的是存在于意向性之中却未被意识关注的部分,这一部分已然与第一自然通过意向性建立了 直接关系,是一种认知的潜在性,具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可能。另外,意向性中未被关注的部分亦可以 出现另一种情况,它在之前曾经进入过意识之中,而在“此时此地”没有成为意识的内容,通过智性进 程被忽略或舍弃,最典型的情况是“遗忘”。相对于翻译自身的功效,可以在流变进程中将之前的直接 关系体转化到当下。从该角度出发,翻译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进程,本雅明讲到:“诗人的意向性是素朴、 原真、显在的,而翻译者的意向性是派生的、根本的、且是一种观念存在”。【1](P259)翻译既在同一意向性 下,将各个处于断裂状态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把为纳入意识或经验领域的部分融入到当下认 知中来。因此,翻译过程实际上是在精神单体、语言单体、所意向的对象三者之问游离,从而力图将潜 在性转化为现实性,从而还原本原实在。 在思考意向性的同时.直观问题不可忽视。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认知行为不仅需要感觉直 观.更需要范畴直观。 “‘意向的’这个定语所指称的是须被划界的体验组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是 意向的特征,是以表象的方式或某个类似的方式与一个对象之物发生的关系。作为建成,我们讲迎合外 来的和本已的语言习惯而使用‘行为’(Akt)这个词”。[3l(P445)之后,他又讲到所谓本质是对象向个体意 识的表征。而表征内容在意识中均以“观念”形式出现的道理。[41 ”并进一步指出,“经验或个体直 观都可以被转化为本质视角”, (P48)且“本质视角依然是直观”。 (P49)对象与意识之间通过意向性建立直 接关系,而意向性离不开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的支撑。 本雅明的思想中也出现了“范畴直观”的萌芽,主要表现为“纯粹直接意向性”。在阐释语言论时, 他同时意识到特殊语言中的“命名”(name)问题, “无论是语词抑或命名都无法与客体意向等同…… 命名继承了客体意向,同时也可以将其剥离,因此命名不是偶然的”。Ii1 显然,本雅明所谓的命名与 胡塞尔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效,命名是意向对象的本质观念,它并不是具体存在,所谓认知就是依据意 向行为不断充盈本质观念的结果。而本雅明的语言哲学将重心放在了对观念的意向之上,也就是说,观 念通达本原质料。在这个意义上,非纯粹直接意向性的对象是命名或本质观念。 命名只是认知质料在范畴直观中的部分体现,而意向性基于具体存在必然生成多个命名或本质观 念,因此命名实际上将客体意向的内容划分为“可诉”与“无声”两个部分,以纯粹直接意向性为基 础.翻译就是将潜在的无声部分转化为“可诉”部分。换句话说,本雅明的语言观揭示了语言通达第一 自然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含在未被语言说出的部分之中。在他看来,未被说出的部分要比说出的部 分更为重要。语言中的潜在性包含在特殊语言之中,它一方面表现为特殊语言所蕴藏的普遍语言种子, 一方面表现为语言中所分有的第一自然信息。实际上,在本雅明看来,从纯粹意义角度出发,普遍语言 所传达的信息与第一自然并无二异。 本雅明的语言认知论以及其经验思想围绕着“潜在”与“实在”的关系展开,如何在特殊语言和个 体意识中发掘已然建立的直接关系是本雅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个指导思想将主要经历放在整合经 验碎片之上:然而他同时意识到,将其简单且机械地叠加只能加强了第二自然对意识的遮蔽与束缚,并 不能超越经验领域通达第一自然。在个体意识与第一自然之间,普遍语言中的翻译能力成为发掘潜在性 的一把钥匙。而其背后是极具现象学思想特征的意向性理论。 (下转第32页) 一24— 以合乎道,非可即以为道也。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见道者 也。故不知其然而然,一阴一阳之迹也。 (《文史通义・原道上》) 章学诚还以影与形的关系来比喻道与器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他认为,“道因器而显”,人所阐释理论 的文本不是道本身,而只是载道之器,并且,这些文本所呈现的道与自然本真之道也并不完全同一,是 因人而异的。事实上,人们都以各自以为之道而各行其道。他写道: 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 《六经》皆器也。 (《文史通义・原道中》) 天下岂有离器言道,离形存影者哉! (《文史通义・原道中》) 道因器而显,不因人而名也;自人有谓道者,而道始因人而异其名矣,仁见谓仁,智见谓智是 也。人自率道而行,道非人之所能据而有也;自人各谓其道而各行其所谓。 (《文史通义・原道中》) 章学诚还用“道寓于器”、“即器而存道”、“即器求道”等说法来阐明他的道器关系论和人们应当 遵循的求学方法。他写道: 圣人即器而存道,……古者道寓于器,……后儒即器求道。 (《文史通义・原道下》) 学于形下之器,而自达于形上之道。 (《文史通义・原道下》) 从上述诸多方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章学诚的理论中不仅体现着理与气、道与器本然合一、 统一的整体系统观,而且还体现着天道自然、必然的无目的性、随机性、偶然性的观点,另外还体现着 人们对道的认识的以主体为参照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和普遍个体差异性的观点。这些思想都与当代复 杂系统理论的相关思想相似、相近。 责任编辑:罗苹 (上接第24页) 四、小结 “光晕”这一特殊哲学概念的出现,为研究者带来许多困惑。然而仅仅从本雅明艺术理论角度解读, 并不能穷尽它的含义。本雅明早期认识论笔记提供了很多理解光晕的线索,可以说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是 他实践普遍语言的过程,在这之前需要掌握本雅明在认识论领域的思想和理论关怀。 本雅明所探索的语言问题,映射出他构建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蓝图。概言之,他把认识论化约至普遍 语言哲学领域之中,将意识的认知过程变成“翻译过程”。该独特视角解释了直觉如何与对象建立直接 关系的原理。本雅明认为语言的翻译过程编织了一个“平面”,意识在平面之上“铭刻”,从而打破任何 特殊语言可能确定下来的结构,在无限的翻译过程中,收集蕴藏在语言之中的种子,用关系判断组合成 一个又一个语言结构,从而向先验语言维度不断趋近。 [参考文献】 川1 Walter Benjamin.Selected Writings(Vo1.1)【M].Massachusetts and 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 sity Press,2004. [2]Samuel Weber.Benjamin’s-abilities[M].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Edmund Hus4]ser1.Ideas[M].London:Collier Books,1 93 1. 责任编辑:何蔚荣 一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