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版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电话/880035
A3责任编辑/曾宪振
李立
版式设计/王明山
E-mail/harb@vip.163.com(文字)harbsy@163.com(图片)
HUAIANDAILY
淮安举行首次免费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
“生态殡葬”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记者金鑫通讯员崔士云/文
记者田晶/图
本报讯又是人间四月天,又到一个清明
节。清明节前夕,3月25日上午,淮安首次免费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在市永思园举行,18位逝者的骨灰盒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安葬在花坛内,几个月之后,逝者骨灰将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入土为安”。逝者亲属、市民代表等100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上午10时,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正式开始。在永思园公墓工作人员指引下,18位逝者亲属代表,手捧亲人的骨灰盒,深情庄重地缓慢步入场内。主持人现场朗诵《向生命致敬》的祭文,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之情。
缓缓放好骨灰盒,对着逝去的亲人三鞠躬,亲手栽上松柏,放飞写上自己心愿的气球,市民江先生是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退休前他也是位新闻工作者,“我在三十年前就采访过殡葬改革,今天也算是身体力行来支持生态殡葬吧。”
“埋骨何须桑梓地,但留青名在人间。”市民政局刘金山表示,花坛葬从简从约,让逝者融入大地、归于自然,是造福后世的“大德”。多年来,我市殡葬职工在各自岗位上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不断规范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殡葬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市民政局将认真贯彻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全国清明节工作暨“行风建设月”视频会议精神,加强行风建设,扎实推进绿色殡葬,认真落实惠民殡葬,积极开展人文殡葬,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将我市殡葬服务单位建设成为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率的群众信任、社会满意的文明服务窗口单位。
市民政局刘金山(右)、副叶强(左)为花坛葬揭幕。
绿色殡葬:已经起步正深入人心
记者从市永思园公墓管理处采访了解到,目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多种绿色生态殡葬方式,已经在淮安悄然兴起,并开始逐渐为市民所接受。
记者采访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认可生态殡葬的理念。市民潘女士作为逝者家属代表在仪式上发言,她告诉记者:“从小处来说,亲人安葬在这花香四溢的花坛中,归于自然,是真正的‘入土为安’;从大处来说,这也是为节约土地做出了贡献。”真没想到,仪式能搞得这么隆重,花坛葬是件好事,我们大“
家都要支持。”参加完花坛葬仪式的市民刘先生感触颇深地对记者说道:“我百年之后,也要选择这种方式。”市永思园公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仪式对于逝者是一种无限的缅怀,对于生者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以后该园每年都将举行生态葬公祭活动,告慰众多生态葬英灵,倡导“环保殡葬”理念。
绿色殡葬就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绿色殡葬”具体包含树葬、草坪葬、花展的殡葬模式。“
坛葬等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
树葬、草坪葬采用卧式碑,面积为0.5-0.8平方米,不留石坑,骨灰盒都使用西班牙产的生态可降解骨灰盒,骨灰装入骨灰盒,深埋于墓碑之下,3个月后自然降解,溶于土地,真正实现逝者“入土为安”。生态花坛葬是将逝者骨灰安放于园内中心花坛内,逝者姓名刻在集体纪念碑内侧,花坛内栽植了一颗五针松,骨灰就深埋于松树四周,土地循环使用,其特点是骨灰与自然完全融合,再覆新土后种植鲜花,极大地节约了土地和安葬费用,占地面积比树葬更少,更能营造良好观感。
而今年清明节后,市永思园公墓还将推出壁葬,让市民的选择更加丰富。
惠民殡葬:让弱者在天堂“幸福安居”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死不起”的声音屡屡见诸报端。记者从市永思园公墓管理处采访了解到,他们将保障困难群众殡葬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殡葬救助,实施惠民殡葬,让弱势群体在天堂同样能“幸福安居”。
他们在全市合法的7家经营性公墓中率先推出殡葬惠民措施,针对城乡低保对象,荣获国家、省、市“劳动模范”称号人员,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伤残军人、伤残警
察、伤残国家机关公务员,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民兵、民工及市以上记功奖励人员等七类特殊群体,在其寄存骨灰或购买墓穴时分别给予15%—30%的优惠减免。对符合条件的“五保户”,选择寄存骨灰的可免费寄存2年,选择花坛葬的可免费提供安葬。同时,积极开发质优价廉的殡葬产品,不断满足一般收入群体的殡葬消费需求。近年来,管理处相继为我市一些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减免殡葬费用逾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