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三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修这条路的人必须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法律指南: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第一次读课文,了解内容
  1.老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生火或带到市场上,不顾有关规定,盲目上山砍树。小时候,一片森林消失了,山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土。我心里很难过。一位苏联教育家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揭示主题:路边的橡树
  3.学生和老师第一次一起读课文,读他们需要知道的新单词。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探究文本,了解。
  1.分组把课文再读一遍,通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段自然文字?先说出来,然后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3.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讨论:建筑平面图可以修改吗?
  5.课文的哪些部分最打动你?
  6.你是否认同「筑路人有一颗深邃的心」的说法?为什么?
  7.你觉得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阅读最后两段自然短文。
  9.老师:现在你们就是开车路过这里的人。你已经看到了路边和这里的路上高大的橡树。你怎麽说?
  第三,课堂总结,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2.如果你去老师的家乡或者第十课的'小村庄,面对不受控制的伐木工人,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3.你能给人们一些好的建议吗?
  初三下册语文“路边的橡树”教案(2)教学目标
  1.从修路人的行动中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认识本课的三个新单词。理解“平、布什、延长、楔”等词。
  3.读单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精神值得称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路边的橡树。
  1.看到这个话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棵橡树什么样?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作者写这棵橡树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等一下。)
  2.听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苏姆林斯基是前苏联40多年来著名的、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十七岁初中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从二十五岁开始成为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直到他五十二岁去世,他从未离开学校的实际工作。在短暂的一生中,这个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投身科研,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理论自成体系。
  转场: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写出了《路旁的橡树》。内容是什么?
  第二,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正确的读音,不明白的单词和意思在字典里查。
  理解单词仅供参考。
  平坦:没有高低起伏(尤其是地形)。
  灌木:小的丛生木本植物。
  未来:现在之后的时间;未来。
  延伸:延伸;拉伸。
  哨兵:对站岗士兵的总称。
  重:重量大;深程度。
  楔子:插在木头裂缝中的一块木头。这里指的是一块可以打入地下的木头。
  指责:批评和指责。
  沥青:黑色胶状有机化合物与天然产物的混合物,也可通过分馏石油或煤焦油获得。用于铺路,以及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俗称沥青。
  不谋而合:不经事先协商就在意见或行动上达成一致。
  第三,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这条笔直的路在一个地方弯成了马蹄形?
  2.人们钦佩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是什么意思?用“-”号画出你不懂的句子。
  第四,分组学习,交流以上两个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不懂的问题。
  5.课堂交流可以总结如下。
  1.因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看到路边那棵粗壮挺拔的橡树,就为它感到可惜。他们认为这棵橡树非同寻常,应该受到保护。于是他们修改了修路方案,既要修路,又要保住这棵可爱的橡树。所以应该是一条笔直宽阔的路,但是中间出现了马蹄形。由此可见,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保意识是很强的。
  2.开车经过这里的人可以根据弯曲的道路和路边的树木判断修路人为了保护树而弯曲了道路。他们体会到了修路人的高尚用心,为树让路。
  动词指导带着感情读课文。
  7.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