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会写“井、观、渴、喝”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前两次对话,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动画,进入新课的学习
  1、播放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3、指导书写“井'和“观"。
  (1)指导“井'字:“井”字是独体字,在书写时找准接近横中线的“一”和接近竖中线的“|”的位置,就能把“井”字写好。
  学生观察,自己练写。
  (2)指导“观”字:汉字的美体现在“避让”上,你看“又”字作偏旁时,为了不影响到“见”字的书写,第二笔捺变点,“见”第一笔竖紧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要写得内紧外松。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4、提问: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青蛙、小鸟)
  5、导入:这个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老师相信大家自己就能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但里面藏着的道理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今天我们就借助“学习单”这位老朋友,一起来看看故事里藏着一个什么道理。
  二、合作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5分钟,完成“学习单”第1题。
  把课文认真读了( )遍,全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同桌合作读,每人一个自然段,完成“学习单”第2题的“评价”。
  同桌互读评价:★字音正确;★没丢字添字;★句子读得比较流利。
  3、学生拿岀词语卡片,自己练习认读,遇到不会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同桌互测,完成“学习单”第3题。
  同桌合作,能读正确的词画“√”,暂时不能读正确的词画“O”。
  井沿 回答 喝水 口渴 大话 弄错 抬头 无边无际
  (1)要求:同桌如果有不会读的词语,请你想办法教会他,如果两个人都不会,就举手示意老师。
  (2)教师相机巡视,关注哪些词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
  预设:
  “井沿”:请学生找一找插图中的“井沿",说一说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沿”。结合图画和生活实际,认识“沿”。
  “喝”和“渴”: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可以通过比较记忆、编口诀记忆、看图记忆等方式加以区分。
  5、开展游戏活动,巩固认字。
  (1)字卡游戏。学生问学生答,如,一位学生问:“井沿”的“沿”在哪里?学生举起字卡回答:“井沿”的“沿”在这里。
  (2)踩地雷游戏。一位学生选择一个字卡给全班同学看后,请另一位同学猜。猜的同学问:“地雷地雷是X吗?”如猜的不对,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地雷地雷不是X。”则猜的同学继续猜。如果猜对了,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地雷地雷就是X,轰!”则该同学游戏结束,换下一人。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的方式了解学生识字的学情基础,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准确的起始点。
  三、分角色朗读,读懂对话
  1、默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完成“学习单”第4题。
  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很多,我能把青蛙说的话用"___"标出,把小鸟说的话用"﹏﹏﹏"标出。
  我发现,青蛙和小鸟一共有次对话。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谈话:像这样一问一答为一次对话。请你数一数,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
  3、同桌分角色,一人读青蛙的话,一人读小鸟的话,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一组同学读第一次对话。
  (1)要求:请你边听边在插图中圈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练习表达:青蛙在,小鸟在。
  (2)课件出示:"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谈话:小鸟的回答比较长,这句话中有三个逗号,同学们在读时不要着急,遇到逗号就稍微停顿一下再接着读。
  (3)引导想象:小鸟飞过了,飞过了,飞过了,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小鸟飞过了这么多地方,看得出,天——真大呀!
  5、指名一组同学读第二次对话。
  (1)引导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把书卷成筒,感受从筒中看天花板和直接看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3)引读: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青蛙非常怀疑小鸟说的话,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指导朗读:当我们不相信、怀疑的时候,语调自然就会上扬。
  (4)引导学生学习“无边无际
  ①提问:“无边”和“无际”是近义词,请你猜一猜,“际”是什么意思?
  ②提问:在你心中,除了天空,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5)引导学生学习多音字“哪”。提问:你能发现这两句话中的“哪”有什么不同吗?
  “你从哪儿来呀?"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6、指名一组同学读第三次对话。
  (1)指导朗读,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教师启发读:哪些词突出了青蛙的自信,你能读出来吗?
  预设:天天、一……就……、不会。
  (2)启发思考:第三次对话,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一样吗?
  预设: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而小鸟的笑是无奈的笑。
  (3)同桌讨论: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也不同,说法也就不一样了。青蛙在井底,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他的视线,所以他目光狭小,所见有限,才会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在高高的天空中飞翔,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目光远大,看得更全面,才会说天无边无际。
  四、自主观察,练写“喝”和“渴”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两个字“喝”和“渴”,提问: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字,在书写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左窄右宽,“人”的末笔捺改点,先写“人”,再写竖折。不同点:“渴”字头齐脚不齐;“喝”字头不齐脚不齐,“口”要写得高且小。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生互评。
  4、学生自主用这两个字组成词语,再写下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知道青蛙和小鸟说法不一致的原因,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积累近义成语“井底之蛙”。
  3、会写“沿、答、话、际”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分角色表演
  1、组内练习。一人读青蛙的话,一人读小鸟的话,一人读旁白。
  2、指名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和青蛙、小鸟的身份,加入适当的表情、动作。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句话虽然是问句,但其实没有表达疑问的语气,而是青蛙很肯定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要读出青蛙自以为是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句话是小鸟的解释,要读出小鸟认真、诚恳的语气。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适当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读出青蛙的自信。
  “朋友,你是弄错了。”重读“是”,读出小鸟着急、无奈的语气。
  3、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1)学生讨论,汇报。
  预设:
  ①这是一只目光短浅的青蛙,因为生活在井中,被井壁挡住了视线,所以对“天”的认识不够全面,却从不真正跳出来看一看。
  ②这是一只自大的青蛙,一点都听不进小鸟说的话。
  ③我们不能像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多学习、多请教,丰富自己的见识。
  (2)教师小结: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同时要谦虚,向别人学习。
  二、创编对话,拓展思维
  1、提问:假如你是那只青蛙,你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同桌合作完成第四次对话:
  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____________。青蛙对小鸟说:“____________。”小鸟回答说:“____________。”
  预设: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广阔无垠的天空。青蛙对小鸟说:“原来世界这么广大,天果然是无边无际的,小鸟,你说得对。”小鸟回答说:“以后,我带你多走走、多逛逛,感受这广阔世界的美丽。”
  2、指名汇报对话,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三、拓展阅读,比较积累
  1、过渡:“坐井观天”既是寓言又是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井底之蛙”。
  2、学生阅读“教学资源”中的故事《井底之蛙》。
  3、启发思考:这个故事里的青蛙和咱们课文里的青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
  4、总结:“坐井观天”和“井底之蛙”都是比喻眼界狭窄、目光短浅的人,希望同学们能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井底之蛙》的拓展阅读,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坐井观天》寓意的理解,又进行了相似成语的积累。
  四、自主观察,练习书写
  1、对比指导“话”和“际”。
  ①指导“话”的书写要点:“讠”的点、横折的折笔、提的折笔在一条竖线上;“讠”的横和“舌”的横水平对齐;“舌”的首笔撇收笔于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四个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学生练写,生生互评。
  ②学生自主练习“际”。先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阝”在左,横撇弯钩要写得小,“丨”为垂露竖。然后练写,生生互评。
  2、迁移练写“沿”字。
  学生先观察,再交流书写要点:“沿”字左窄右宽,头齐脚齐,竖瞄插到左半格,右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
  学生练写,师生互评。
  3、教师范写“答”字。
  提示书写要点:上下结构,上紧下松,竹字头要写得居中紧凑,“合”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对称。
  学生练写洞桌互评。
  4、学生完成“学习单”第5题,回顾课文内容,练习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