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媚《第一朵杏花》汇报课 (点此处查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2)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第一朵杏花这么感兴趣呢?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运用对比的方式来揭示课题,“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比较”可以把陌生的和熟悉的知识相比较,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读书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有所悟。】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学生在这里出现回答与教师的意图有误差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要求”的提出上还存在“含糊”。同时还有在整体上感知上也存在“匆匆过客”。】
  (4)出示: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从哪里看出是精确观察?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近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让学生从词语中来了解“观察”,这也是一种思考的方法。】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教师让学生抓句子、找突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突显人物的品质。】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学生评议的方法在这里进行了运用。评议是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朗读做出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欣赏能力的一种形式。】
  【13-17小节是人物对话部分。对话是人物内心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这里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这里的“资源“,建议是否可以加上提示词语来进行一定的训练。】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扣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文本的内容。读时要有一个反复的提升,要螺旋式的提高。】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教师用多种呈现形式表现人物品质,这同时也告诉学生文本表现的另外一种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表达方法。建议: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辅助材料,再让学生去体会问题。】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文本与感悟的结合】
  三、学生拓展练习
  1. 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学生动笔练习
  【文本是作者的文本,文本是学生感知的文本,所以教师运用了多种形式来最终呈现“敬佩之情”。】
  【所有的意见仅仅是本人的一点感受,仅供参考!时间匆促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