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灿烂的宋元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

来源:九壹网

  点击::第一范文 课件附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通过此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

  截取《上下五千年》宋元文化部分史学、文学、艺术等资料片,丰富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法、师生讨论法、比较法、歌诀法等完成教与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其他文化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祖国灿烂文化的骄傲感。

  ●设计思路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案:

  ↘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与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这一重点内容上,教师搜集有关司马光的小故事,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分析该作品出现的背景、注意与《史记》的纵向比较,突出编年体的特点。

  在“宋词与元曲”这一重点内容上,加大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知能力,强调学生对作品要多读,通过朗读原作,领会作品风格。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教师将反映此时代特征的相关作品加以综合比较,帮助学生感性认识这一观点。以此突破这一难点。

  ●教与学方法

  ↘提问法

  ↘答疑法

  ↘讨论法

  ↘歌诀法

  ●教学资源

  ↘光碟《上下五千年》宋元部分:史学、宋词、元曲、《清明上河图》。

  ↘资料司马光小故事、部分宋词等。

  ●板书设计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忙。

  二、宋词和元曲

  1、辛弃疾、李清照;宋苏轼,三词佼。

  2、元关汉卿《窦娥冤》,斥地又骂天。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末东京繁荣景。

  ●--

  教学过程

  提示或建议

  ↘复习提问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成就

  ↘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不仅科技成就突

  出,史学、文学、艺术等成就也

  光彩夺目。

  ↘讲授新课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

  (问题)1、《资治通鉴》的作

  者?生活的时代?

  2、《资治通鉴》的内容?

  3、《资治通鉴》的体裁、

  特点及价值。

  (板书)《资治通鉴》司马光,

  战国五代编年忙

  同学们对司马光应该非常熟悉,

  谁能讲讲他的小故事?

  我们前面还学习了司马迁,(问

  题)这两人如何区分?

  (教师补充)纪传体是以人物为

  中心编写;编年体是以年、月、

  日等时间顺序编写,就象我们的

  历史课本编写体例一样。

  (教师讲述)《资治通鉴》是一

  部继《史记》以后我国著名的史

  学巨著

  (问题)为何在北宋时期出现这

  一巨著?

  (教师讲述)北宋王朝与少数民

  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

  势。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

  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

  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

  上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

  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

  根本原因。

  (教师讲述)司马光写作《资治

  通鉴》态度非常严谨,(举例)

  他40多岁时开始编写《资治通

  鉴》,为了尽快完成编写工作,

  他取来一块圆木,用工具把圆木

  刮得光光亮亮,当枕头用,每当

  疲倦极了的时候,他就在木枕上

  小睡一会儿。如果一翻身,头便

  会从木枕上滑下来而惊醒。只要

  一醒,司马光又马上开始编写工

  作。

  司马光给这这个木枕取了一个

  名,叫“警枕”,意思是:警惕

  自己,加紧编写《资治通

  鉴》,终于在司马光去世的前

  两年,一部贯穿古今的编年体通

  史巨著《资治通鉴》完成了。司

  马光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

  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

  房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

  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问题)从中你可以看出司马光

  的哪些品质呢?

  (教师讲述)《史记》、《资治

  通鉴》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

  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们都能秉笔

  直书,客观地记述和评价历史,

  如司马迁,能够直言汉武帝好大

  喜功的过失,能将陈胜放在世家

  的高位,司马光能客观评价历朝

  皇帝,不因他是宋孝武帝而对他

  的昏庸腐朽避而不谈,正因为如

  此,他们的作品才能够熠熠生

  辉,成为史学界典范作品。

  (练习)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

  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

  “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

  与历史教科书类似的是(   )

  a《资治通鉴》b《史记》c《梦溪

  笔谈》d《诗经》

  2、某校初一年级的同学正在正在

  编排历史剧《唐太宗》,下列书

  籍可供他们参考的是(   )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

  鉴》d《三国志》

  3、《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

  重合的历史时期是(   )

  a从黄帝到汉武帝b从战国到五代c

  从战国到汉武帝d从汉武帝到宋神宗

  4、判断题:《资治通鉴》是按

  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

  代的历史,将近500卷。(  )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不仅史

  学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成就也是

  一个璀璨时期。

  二、宋词和元曲(板书)

  1、辛弃疾、李清照;宋苏轼,三

  词佼。(板书)

  2、元关汉卿《窦娥冤》,斥地又骂天(板书)

  (问题)请对比分析辛弃疾、李

  清照、苏轼三人在词的风格上的

  异同?

  (练习)请仔细品位下面三首南

  宋时期的诗词,请你谈谈,这三

  首诗词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由

  此,你发现文学作品与社会有什

  么关系?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

  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西江造

  口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

  阙。”

  ──岳飞《满江红》

  (教师讲述)这三首诗词,都体

  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曾讲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

  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

  头脑中的产物”。因此,文学、

  艺术的发展的确是以经济和政治

  为基础的,没有宋金对峙和金兵

  南下,就不会有辛弃疾、陆游、

  岳飞诗词中对祖国山河悲痛

  等内容,如果没有元朝封建统治

  者的黑暗,就不会有《窦娥冤》

  剧本,没有北宋东京的繁华,便

  不可能出现张择端《清明上河

  图》这幅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

  品,所以,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

  繁荣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

  切相关。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板

  书)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

  末东京繁荣景(板书)

  (练习)

  1、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

  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

  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

  名画应是:(    )

  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c

  《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2、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

  以一位元朝最著名的书法家的名

  字命名了水星环行山,以纪念他

  对人类文化史上的贡献,这位元

  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   )

  a黄庭坚 b柳公权 c赵孟頫

  d颜真卿

  ↘巩固小结: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

  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

  高峰,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一时期

  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

  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

  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

  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

  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

  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

  勤劳动等。之四:各民族人民的

  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观看资料片《资治通鉴》

  学生回答:1、司马光,生活在北

  宋。

  2、这部书按年代顺序,

  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

  300卷。

  3、《资治通鉴》是一部

  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全书取材广

  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

  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提示,从两人所处时代、所著

  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特点等加以

  区分。

  生答:

  人物

  司马迁

  司马光

  时代

  西汉

  北宋

  著作

  《史记》

  《资治通

  鉴》

  著作内容

  从传说中的

  黄帝到汉武

  帝

  战国到五代

  著作体裁

  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

  著作特点

  文笔简洁、

  语言生动

  取材广泛,

  叙事明晰,

  文笔生动

  生答:勤奋、持之以恒、严谨

  生答:1、a 2、c3、c4、╳

  这四道练习题从《资治通鉴》的体

  裁、内容、与《史记》的比较、卷

  数等基础知识着手,着重训练学生

  的快速反映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灵活

  掌握能力。

  生看资料片《宋词、元曲》

  生朗读教材p72页词《念奴娇·赤

  壁怀古》

  教师提示:从三人生活的时代、经

  历、来理解三人词的风格与特点。

  生答:

  姓名

  时代

  经历

  特点

  苏轼

  北宋

  经济繁

  荣,家

  境优裕

  气势豪

  迈、雄

  健奔放

  李清照

  两

  宋之交

  开始生

  活稳

  定;后

  流落南

  方

  风格委

  婉、感

  情真

  挚、清

  新自

  然;后

  期渗透

  了忧伤

  感情

  辛弃疾

  南宋

  曾参加

  抗金斗

  争,立

  志恢复

  中原

  风格豪

  迈,倾

  吐了对

  山河分

  裂

  的悲痛

  生答:爱国,收复河山

  学生讲述《窦娥冤》故事梗概。

  生看资料片《清明上河图》

  学生对照《清明上河图》摹本想象

  口头作文,北宋东京一日游之感

  学生概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教师强调书写正误。

  学生概述元朝最著名的画家及书法

  家:赵孟頫

  生答:1、c  2、c

  生熟读4句歌诀:

  《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忙

  辛弃疾、李清照;宋苏轼,三词佼

  元关汉卿《窦娥冤》,斥地又骂天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末东京繁

  荣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