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后的姿势》导学案

《最后的姿势》导学案

来源:九壹网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学 程 导 航” 课 时 教 学 计划

  设计者:包慧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方法。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主阅读,感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程设计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的作用。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

  2.理解话语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到最后。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4.整理课堂上对文本的批注,优生在此基础上整理好一篇读后感。

  5.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争取获得阅读红苹果的奖励。

  5.12 四川地震资料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