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来源:九壹网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的一篇新闻,这篇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作品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8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一

  小题1: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小题4: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1分)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答案

  小题1:导语;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3分)

  试题分析:回顾老师讲的“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组成,依据语句中的提示词判断填写。

  点评:本题不难,新闻知识老师在讲授时会重点讲解。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有概括性的文字,叫新闻的“导语”,有的导语前有黑字的“电头”,表达消息来源和时间,表明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小题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2分)

  试题分析:本新闻是报道的是战况,事件变化快,而新闻又要求真实性,所以新闻中出现此类文字。同时也照应了“电头”。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信息明确。新闻是快速报道最新发生真实事件的一种文章,所以语言上非常准确性,学习新闻体裁的文章,要注意理解新闻的语言特色:简要,干练,准确。

  小题3:①人民英勇善战②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2分)

  试题分析:注意空后的提示“两个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达方式,三是内容。

  点评:本题不难,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老师会重点讲解。新闻以叙述为主,但适当的议论能够深化新闻所报道事件的意义,能让新闻吸引人,鼓动人,感染人。

  小题4:B

  试题分析:这几个词是同义词,但在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方面要考虑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后面的“地区”搭配。

  点评:本题不难,老师在讲课是要重点讲解本新闻中这些关键性动词的作用。新闻的语言简练而有力,一个词往往有丰富的内涵,有独特的表达作用,阅读新闻要多加体会。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二

  1.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2.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3.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5.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答案

  1.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2.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3.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4.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瓦解敌军。同时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5. 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