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要学会读书,也就是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以第一段为例,来帮助同学们读书。请拿起书,读。(生读第一段)
生:先想想这一段里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再根据这个关键词语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生:关键词语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师:非常好。同学们读书很善于思考。(教师出示小黑板:荒芜)
师:看这个词该提什么问题?
生:“荒芜”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你们平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提问题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是野草丛生,无人耕种。
师:根据哪个字判断出来的?
生:“野草丛生”是指“芜”。
师:“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是指什么?(生答“荒”)从“田地荒芜”这个词语可提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生:田地怎么会荒芜?
师:非常好。问题可以有多种问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儿去了?
生:人烟为什么会稀少?
师: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怎么样”和“为什么”。描绘一下,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形式适当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和对问题的发掘能更进一步。】
生:地上都是枯枝败叶,乌鸦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师:这儿的房屋怎么样?
生:有的塌了,里面没东西。
师:西门豹看到了这种情景了吗?西门豹发现问题(板书:发现问题),心里很焦急,怎么办呢?
生:他进行了调查研究。
师:(板书:调查研究)他找到了一位老大爷向他了解情况。这段是一问一答,注意这个问和答的特点。现在我问,你们答。
师:(读)这是怎么回事?(生齐读课文有关语句)这话是谁说?(生齐读课文回答)新娘是哪儿来的?(生齐读课文回答)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生齐读回答)
师: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
【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使课堂教学形式既活泼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接下来,你们问我答,你们要注意听我的答案和你们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过程略)
师:发现了吗?我答的跟你们答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你答的都是每段第一句话,每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这是一个发现。还有呢?
生:我们是用书上老大爷说的话来说的,你是把老大爷说话概括起来回答。
师:可是我并没概括起来。
生:你答的是每段的主要意思
师:都发现了,不错。
生:你读的是每段的总起句。
师:发现了句子的关系了。
生:你回答得很不具体。(众笑)
师:你们同意吗?(众摇头)这个意思该怎么说?
生纷纷回答:你回答得很简练、简要。
师:很好。(板书:简要)那么你们说的呢?
生:很详细。
师:很好。(板书:详细)人家问话,你的回答首先要简明扼要,然后再作详细的叙述。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课觉得高兴吗?(生:高兴)对下边你们再说为什么高兴。(笑声)
【一引一放,通过轮换讲读形式,学生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明白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发现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
诚如编者的评价那样,看着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我们无不为其高超的质疑问难艺术、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所折服!建议大家找到原文,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再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想一想。
— 摘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