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记叙了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一个热爱读书的小女孩,因为家庭与社会的原因,只好偷偷地去书店看书。她的快乐,她的惧怕,都在字里行间,都在她的言语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通过教学,学生也被深深感染了。
因此,我适时地抓住机会,问同学们在幸福的今天,是否也有窃读课外书的经历呢?学生们跃跃欲试,都畅言了自己运用种种办法来偷看课外书的经历。如上课藏在课桌里看,裹在语文书里看,躲在被窝里看……这时,我便让学生也来写写自己窃读的经历与滋味吧!学生有的写到:
a、我拿起了那本书,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看!不准看!看!不准看!
b、我的心飞快地跳动着,但我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
c、我灵机一动,拿起手电筒,向床上一跃,把被子一掀,我一钻,再一盖,打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d、有时我还会再玩一些小把戏,嘴里无声地乱读一些东西,有时我也会望望天花板,仿佛我在背课文……是啊,学生有了感受,一篇篇具有自己独特体悟的文章也就运应而生了。文字给学生带来了惊喜,带来了感受,带来了情感,让他们在文字的王国里尽情地遨游。如此,学生的情感得以喷发,那他笔尖的文字能不流泻下那一幕幕的感人情景吗?
另外,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采用各种各样的读来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用悟读、赏读、品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渴望。通过读这些语句,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品味出这样写的好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综合性活动----“我与书”交朋友。学生做了大量的读书名言的书签、写了很多读书的体会等活动。学完课文后,学生读书的兴趣也浓厚了,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都争着介绍自己看过的书籍。这样的教学,推动了学生积极阅读,敢于写作。
反思: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示:面对生动的课堂如果缺乏灵活的应变,比较机械地执行教案,使很多精彩与亮点或昙花一现,或“昙花不现”。所以,我们的教学思想需进一步转变,进一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强势地位。尽可能少一些规定,多一些灵活;少一些统一,多一些自主。比如齐读、分组读,问答式对读、导言式引读等方式本来很好,若过多,也会削弱个体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比如学生40分钟都在老师规定中做这做那,就不会有自主的空间,就不会主动去做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学情,依据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决定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再点拨指导激励。
促进每位学生自主的学习,是我们教学的使命。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起点,练就灵活的教学机智,随机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有效地促进和发展。那么,学生也会变成一只只灵活多变的乌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