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月的天山》电子教案

《七月的天山》电子教案

来源:九壹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l、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2、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