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集体备课(初案)
学科
数学
班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课题
第一单元:《方程》第三课时 练习课
课时
第(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三、教法、学法(简要式):
本节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提纲式):
一、基础练习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次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时间
(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2)学期第(1)周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学科
数学
主持人
陈源文
记录人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课题
第一单元:《方程》第三课时 练习课
课时
第( 3 )课时
一、主持人(级组长)发言: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年级组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是讨论一下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
(初案)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们归纳总结出第
三次的详细教案
二、备课组各位教师说(初案)教学思路:
谢小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
法,教师在归纳总结。
林朝飞老师:组织学生去发现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陈源文老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交流,归纳总结来组织教学。
吴坤理老师:使学生能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三、备课组研讨过程(发言要点):
陈源文老师:在教学练习时应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谢小森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
探索,获得新知,明白算法。
林朝飞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可以指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吴坤理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张云老师:让学生在所设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的总体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先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明确以后解方程时,先要在脑子里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再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逐步掌握简化书写过程,并解出方程。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含有小数的方程的体会。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程的解法。
第三次集体备课(特色教案)
学 科
数学
备课组及教师姓名
四年级数学陈源文、谢小森、张云、林朝飞、吴坤理
备课时间
( 2011)年( 2 )月( 20 )日第( 1 )周星期( )
课 题
第一单元:《方程》第三课时 练习课
课 时
共( 1)课时
一、本课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并以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积累经验。以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方程学习,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方程学习的过程,掌握方程练习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方程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方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四、教法、学法:
1、 情境教学促感悟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分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七、学情分析与评价反思:
在方程练习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在比较中得出: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