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对森林的知识导入,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探讨在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启迪”,结合名言和事例来谈自己的体会。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生齐答: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张抗抗一起走进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课文 )
  1、什么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三 细读
  1 “黑暗”的是什么呢?――环境的恶劣。快速浏览文中3-20段,具体说说地下森林环境如何“黑暗”。
  ——主要是3-20段中的一些句子。
  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象到了世界末日……
  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宏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鲜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
  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旧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那幽暗的峡谷,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句子很多,对有欣赏价值的要加以品味,朗读)
  2是啊,阳光无情,生命荒芜,岁月漫长,但,地下森林依然执著地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受到人们深深的景仰。人们为什么景仰它呢?请齐读20自然段,然后再看看课文其它部分,具体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