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体裁的结构和特点,学习文章对比描写的手法,领会这一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分析本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人物20年前后的变化及其根源。
  2、仔细揣摩文章中议论性的语句,深入领会其哲理内涵。
  3、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灾难,特别是给农民灵魂造成的深深毒害,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2、概括人物形象.
  3、文中几处写景的段落及最后三段富有哲理的语言可重点品析。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主题的理解。
  2、对文中难句的解读。
  教具:录音机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年少时,我们曾经追寻许多七彩的梦;年少时,许多美好的人生际遇使人流连忘返;年少时,更有许多怦然心动让人频频回眸……亲爱的同学,你是否也忆起了自己闪亮的日子,那么就请一起走进多彩的文学殿堂,体味文字的无穷魅力。共享这精彩的人生。在欣赏之余,请你想想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以及特殊的环境给了你哪些启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单元导读齐读一遍。
  二、引导学生筛选信息:
  1、学这个单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①理解小说的主题;②分析人物形象;③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
  2、这个单元主要以什么为文体?(小说)
  三、引导同学们复习巩固小说知识,可点学生回忆总结。(生可看《导与练》的知识卡片)
  1、同学们,你们认为阅读小说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把握人物形象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
  2、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几部分?
  四部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那么,小说按篇幅长短又可分为哪三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包括微型小说)
  四、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故乡,一个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迅哥曾在阔别故乡二十年后回到了故乡,可故乡给了他短暂的惊喜后,便把他推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板书课题)
  五、鲁迅先生是十大文豪之一,如雷贯耳,同学们对他的文章也是多次接触,谁来谈谈鲁迅印象?可介绍他生平事迹及各类文体的代表作。(生回忆,师板书)
  鲁迅名片: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一生多才多艺,创作颇丰。有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钩沉》、翻译作品代表作《死魂灵》《毁灭》、杂文集很多如《坟》《三闲集》《热风》《华盖集》等。
  六、师放课文朗读录音,生听朗诵,感知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序号和勾画出生字难词。
  七、同学们知道这篇小说写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吗?生答师补充。
  辛亥后,封建王朝的政权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权利的生活。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以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短篇小说《故乡》。
  八、夯实基础:生做《导与练》“基点梳理”及“课堂小比拼”6分钟后,师生共同订正。
  九、作业:做这课的《作业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情节的?
  [以“我”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时间顺序]
  3、本文结构可分为几部分?可各用三个字概括大意。(生说,师板书)
  三部分:(一)(1-5)回故乡
  (二)(6-76)在故乡
  (三)(77-87)离故乡
  4、文章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请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生说,师板书)
  忆童年的故乡→                在故乡  →                 离故乡
  天真烂漫的童年让我无比欢愉→  冷漠的家乡让我无比悲凉→    故乡美好的未来让我很渺茫
  三、文中着重写的是哪一个故乡?“故乡”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
  a、现实中的故乡b、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深沉的,虽然现实中的故乡令他厌恶、反感,使他悲凉,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故乡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这是作者对自己故乡的一种痛苦的爱,这就是故乡给予作者的思考。
  四、分析人物形象:请找出“杨二嫂”、“闰土”、“水生”、“我”有关的动作、神态、衣着外貌描写,并概括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态度。(对比)(点4名学生上台写出关键词)
  a杨二嫂:由二十年前的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变成了“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爱占小便宜。(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变得泼悍,放肆,虚伪,恶语中伤闰土偷碗碟)(厌恶)(衬托闰土,同时也反映了辛亥后小市民阶层的破产)
  [对比:突出了在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下,人性的改变,同时也说明了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小城墙市民的日趋贫困。](次要人物)
  b闰土:由二十年前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变成了呆滞麻木,迟钝,信佛的木偶。(形象,性格都变化大)。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同情)(主人翁)(农民的破产)
  c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作者,“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d水生:是二十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性格活泼。但他还没尝到生活的艰辛,二十年后是不是又一个“闰土”,让人担忧。(既担忧又寄于希望)
  五、作者通过故乡人的变化,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主题理解,可讨论)
  可多种认识:①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②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③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④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⑤通过这些变化揭露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社会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的不入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六、师生互动,进一步研习课文
  1、你认为文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①“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②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苟安属于自己的既定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
  2、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第2段)
  二十年后的故乡是一个萧索荒凉的世界。“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这萧索荒凉的世界里的人呢?自然也是使我感到无比的悲凉。环境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b“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第12,88段)
  二十年前的故乡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与二十后故乡的萧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是“我”对故乡未来的一个美好憧憬,这样也为英雄少年和豆腐西施“的出场做出了有力的铺垫。
  七、研读课内语段:生齐读86-88段后,师生互动提问题,进行语段阅读训练。
  八、迁移: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契可夫说:”路是人的脚走出来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向没有人的地方走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路的名言俗语,试说1-2句。
  a名言,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b俗语:1、条条大道通罗马。2、你走你的阳关大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九、拓展:很多人用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吗?请写一两句。
  例:1、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永,万里送行舟。”2、席慕蓉《乡愁》“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3、余光中《乡愁》“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十、小结艺术特色:生讨论归纳,师订正,意近有道理即可。(生概括,师板书)
  1、情节集中,结构紧凑。全文主要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2、小说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3、小说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描写等刻画细致逼真,使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色。
  4、小说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
  十一、作业:你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你过去的故乡是怎样的?你对故乡的未来有何美好的设想?请把它写出来。可学习本课采用对比写景刻画人物的方法,自己拟题,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