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生状况分析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四、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蜜蜂引路》。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师: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附近――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派人――谈天――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师:是的,这两个字写的不错,还有“谈天”的“谈”字也不错,她注意到把上边的“火”字最后一笔写成点,你注意到了吗?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生:(对照,纠正并改错)
师:老师刚才考的生字都出自哪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注意这三个词:(板书)“附近、常常、谈天”,它们也都出第一自然段,你来读一读!
生:(读词)
师:大家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注意它们,一会儿我们要用它们练习说话。
生:(读文)
师:现在谁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用上“附近、常常、谈天”这三个词语说几句话?
师:用其中的两个词也可以。
生:我家附近就是学校,我常常自己上学。
生:小明常常和我谈天。
生:住在我家附近的邻居常常来找爸爸谈天。
生:我常常去我家附近的那间冰激凌店买好吃的冰激凌,还喜欢和那个卖货的姐姐谈天。
师:说得真不错!在课文中,列宁常常和住在附近的养蜂人谈天。有一天,他又想找养蜂人来谈天,可是却遇到了问题,是什么?
生: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
师:“往常”是什么意思?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在“常常”旁边板书“往常”)
生:不一样!
生:“往常”就是以前。
生:“往常”就是以前常常做一件事,可现在不能做了。
师:正确!谁能用它说一句话?
生:往常我七点起床,可今天起晚了。
师:那可要迟到了。
生:我往常去的那家店关门了。
生:往常我星期天都要去奶奶家,可今天去不成了。
师:往常都是刘老师为大家上课,今天却是……
生:白老师来上课!
师:往常我们多是在教室里学习,可今天……
生:我们在电教室里学习!
师:大家的“往常”用的真好!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现在只好……
生:亲自去找!
师:可是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呢?课文哪一部分正是讲的这个内容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列宁一路看到的景物画下来。
生:(读文,画词句。)
师:谁来汇报?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到了花丛中的蜜蜂,还有园子,还有小房子。
师:(随机板书:花丛中的蜜蜂、园子、小房子。)你画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次读完之后请你来画一画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能画好吗?
生:能!
师:好先读课文。
生:(读文,画路线图)
师: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来画。
师:哪位同学先画完,就先照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练习说话。)
师:先请这个同学说一说。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又看见蜜蜂飞进一个园子,就跟着蜜蜂来到园子跟前,他有发现园子附近有一间小房子,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他这两个“发现”用的真好!通过这两个“发现”我们就看出列宁的什么优点?
生:细心观察!
师:请这个同学也来看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最好把列宁思考的过程也说出来。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在路边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想:这些蜜蜂也许是养蜂人养的吧!我就跟着蜜蜂走吧!他看见蜜蜂采了蜜都飞进一个园子里,他想:这里一定是蜜蜂的家了,养蜂的人应该住的不远。当他看见园子附近的小房子,他想:这里一定就是养蜂的人的家了。于是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说得好极了!“果然”一词说明列宁所想的和最后所看到的结果……
生:一样!
师:看来列宁还有一个优点是……
生:爱动脑筋!
师:(板书: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细心体会一下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生:(读文)
师:列宁通过细心观察,认真的思考,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现在他找到养蜂的人了,它们见了面会所些什么呢?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文)
师:看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那么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养蜂人,女生读列宁的话。
师:(范读)
师:(随机指导:“惊讶”的语气和“笑着说”)
生:(分角色读文)
师:他们的交谈到这儿还没完,翻过下一页,仔细看图观察一下,再想一想,他们还会说什么?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当向导呢?”列宁说:“真是这样的。”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列宁说:“我观察到蜜蜂飞到这里,就跟来了。”
生:列宁说:“你没想到吧!”养蜂的人说:“是啊!”
师:我猜养蜂的人可能还会夸一夸列宁呢,你来说说。
生:养蜂的人说:“你真聪明!会思考问题!”
生:养蜂的人说:“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真了不起!”
师:我猜呀,养蜂人可能会这样说:“列宁同志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看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你!”你能学着老师的话说一说吗?
生:(练习说话)
师:今后我们小朋友们遇到困难会怎样做呢?
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字怎样能写好?出示“近”字。(范写)
生:(练习写字)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多,好下课!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就如同在夜晚走一条走过的路。虽然你可能早已熟悉路上的每一处景物,但永远不确定在一团漆黑之中会不会突然冒出什么意外来。所以总是要求你一边走一边摸索,发现意料之外的东西,并绕过它,避免一路上的磕磕绊绊。
原本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也会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蜜蜂引路》这一课我准备的教学设计不能不说已是十分的精心了,但尽管如此,在教学真正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做了许多的改动。
其中一处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对第一自然段里的三个难点词语“附近、常常、谈天” 的处理上。原本设计用三个词语说一段连贯的话。可是在要求提出之后明显发觉学生有遇难情绪,积极响应者几乎没有。随机根据学生原有的说话水平适当的降低了要求,即用其中的两个词语也可。这一要求的改变既在学生用一个词造句的水平上有所提升,又降低了学生达不到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还有一处在处理重点段内容理解的问题上。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先读文,在再说一说列宁思考的过程,然后再画路线图。可是在处理这段教学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比我预想的要深入,所有就临时决定只引导学生把相应的重要词语找到,就放手让学生画路线图,然后再看着路线图说说列宁寻找养蜂人及一路思考的过程,这样增加了原来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训练难度,让包含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深入。
其它的一些小的改动还有许多,在这里不一一详述。虽然随着教学的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但教学之后再看仍旧不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对于学生说话训练提升不到位,要是再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多做一些细致的引导,学生的说话水平应在这一课的训练中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