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中保护学生自尊──《美丽的小路》教学有感
湖北省宜城市南街小学 胡志芳
我们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刚开始实行自评时,我担心孩子会给自己所有评价项目都给优秀,通过实践,其实孩子们是很公正的。在给自己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客观地审视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还需要改进。如有一个叫杨箭的小男孩,上课爱说小话,做小动作,到每周五小结时,他在“你能遵守课堂纪律”这项给自己打了“较差”,还有一个学生平时发言声音较小,他就在“回答问题”方面很客观地给自己打了“差”。
通过开展自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公证、客观的自我反思的品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小组评价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相互督促,当别人提出自己的“不是”时,他也许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辩解,但他肯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改正错误。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中,这一课有三个不同语气的句子:
“美丽的小路不见了。”──陈述句。
“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疑问句。
“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感叹句。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情,有一个学生读最后一句感叹句时,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当别的同学指正时,他感到很不服气,认为自己读对了,让对方读一边,大家评比,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把强烈的感叹语气读出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达到了朗读的要求。
当然,在朗读上,还有不少的同学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读”的好坏,当老师听了他们的评价与自己有出入时,便产生了困惑,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的,头脑是灵活的,他们的观点有些跟成人是不同的,这时该如何评价呢?若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怕伤及学生的自尊心,这恐怕就要灵活多变了,让学生多读,小组之间多议,师生共同研讨,来确定一个标准。
寻找美丽──《美丽的小路》教学有感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秋瑾小学 陈水娟
《美丽的小路》是前不久上过的一篇课文。因为那几天事儿不是太多,所以在上课前花了不少时间钻研教材。
导入课文时,我先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动物图片,问学生:这些小动物美丽吗?然后引出课题。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里就有好多美丽的小动物。激发学生读读课文。
然后是结合课文进行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走在我这条小路上,看到我这么美丽,想不想夸夸我?
指导兔姑娘和鹿先生赞美的话。
朋友们都喜欢到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有一天,花儿不再鲜艳,草儿不再翠绿,小路也不再美丽,小路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哭吗?
现在这些朋友们看到小路的这个样子,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读小动物们的话。
没有多久,你们看,小路又变得美丽漂亮了,小路想请你们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指名4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多可爱的小动物们,通过你们的劳动,这条小路越来越美丽了,他会永远和小动物们在一起。
(出示美丽的小路图片,放录音)孩子们,这都是我们身边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你们想让它的美丽永远保持下去吗?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老师今天还想让你们课下做一个实践活动,然后在家长和你们老师的指导下,填好调查表。
孩子们,老师特别喜欢讲故事,最后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好吗?
课堂一直在我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课文的交流之间进行着。课上完后,看着学生还三三两两地自读课文,那感觉特别好。觉得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对读课文采生了浓厚了兴趣,想想这应该是这节课最直接的收获。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觉得自己注重了对情境的创设。注意唤起学生的想象和兴趣。通过对话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这是顺情而导,情思结合。第二,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读为本”。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和利用直观的手段,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再联系自己的心境,让学生充分的读。这符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我始终觉得读应该是首位的。第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实践。教语文也是教做人,阅读应该体现文本的价值──这篇课文的主旨是教育学生珍爱生活,保护环境。所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但是教学后也感觉到某些不妥:由于是低年级教学,对于语文基础性的把握还应该要加强,这是我教学中所欠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可观性强,学生喜欢,但读中缺乏了问题和思考。虽然一年级还没有那么强的思考能力,但浅显的,学生喜欢的问题还是有的。老师还应注重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另外课后延伸也显得过多。
课堂上,你关注学困生了吗?──《美丽的小路》教学有感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小 徐海燕
我在教学生学习本册教材中《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很值得回味和深思:在讲完第一课时,我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在上第二课时,我问孩子们:“美丽的小路多迷人,谁来读读小动物的话?”话音刚落,要求读课文的学生小手如林,但坐在前排一个腼腆的小李同学进入了我的视线。于是,我走近小李跟前,笑着对她说:“小李同学,你想读吗?”这是小李紧张地摇了摇头,低声说道:“我不想读。”我紧跟着问她:“是没把握吗?”“我怕读不好,不敢站起来读。”小李难为情地说。在这时我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点着头说:“哦,那你就坐着读吧!老师和同学都为你撑腰,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这时,小李犹豫了一下,读了起来。她读得很慢,还有些生疏,并且把“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的“哪”字读错了,读成“nǎ”。在其他同学的轻声提示下,她又马上改了过来。她读完后,我说:“你读得很认真也很努力,虽然把字读错了,但你马上又纠正过来了,这非常好。你再读一遍,好吗?”这时她很愿意地再读了一次。读完后,我在全班面前对她说:“你进步很快,如果能在朗读时加上动作就更了不起了。敢不敢再加上动作读一读啊?”听了老师的话,她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还高兴地说:“敢。”然后就有感情地加上动作读了第三遍。此时此刻,班上的同学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同时竖起大拇指对她说:“你真了不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也读得很美,也绝不逊色于其他同学。让我们一起像她那样读一读,好吗?”
从以上的这个教学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课堂上激励学生时要尤为关注学困生,当学困生出现为难时,或者是有抵触情绪时,我们不能放弃,而应该迎面而上,去关怀和赏识他们,耐心地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开第一步,直至把他们引向成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面向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