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写训练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写训练

来源:九壹网

  三河四小(六)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主备课人

  宗丽光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预见性问题及点拨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duōsuō     chú chuang    wēi qún      dōu zhe     yìnɡ bì

  (   )    (       )   (       )      (       )    (        )

  2、我积累的形近字、同音字、近反义词和多音字。

  3、重点词语理解。

  4、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好分类整理)

  5、搜集到的相关材料。

  6、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创设情景,初学课文。

  1.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童话作家,以及对于童话的认识。

  2.学生谈谈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安徒生的资料,引入本课。

  三、展示交流环节:

  1、开火车读文,纠正字音,指导难读的词、句,读后全班交流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及答案,交流好词、佳句。

  2、全班交流预习提纲中的1、2、3、题,同桌互查,部分疑难问题可以问老师。

  3、小组探究交流预习提纲中的4、5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展示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解答不懂的问题,为制定下节课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做铺垫

  四、理清文章脉络。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出示:全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小标题依次是(           )——(          )——(          )。

  师生共同合作,理清文章脉络,为自学做好铺垫。

  五、完成自学导航。

  1、自主完成《学案》的第三部分内容。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确定重点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重点研读。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重点检测。

  以习题形式,针对于重点、难点的基础知识部分,对各组的中下等生进行检测。

  二、分组交流重点展示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过程和内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音乐剧的精彩部分,为激发学生情感奠基。

  (二)分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重点展示学案中“自学导航”部分的1、2、3、4、部分。

  1、文中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的?作用是什么?

  2、读第一部分后,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卖火柴的小女孩(     ),为什么会用这个词,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明(用笔画一画,动手写写批注)

  3、课文中小女孩(  )次擦燃火柴,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擦然火柴的次数

  幻象

  现实

  体会

  ①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本部分内容将现实与幻象揉合在一起来写,这样的写法叫 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仔细阅读第三部分,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后,与小组成员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

  三、拓展延伸:

  1、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会对她说:(或者我会怎么做)

  2、我推荐的安徒生的作品:

  3、其他拓展。如课本剧表演、评书等形式演绎故事等

  补充资料:

  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火柴的出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类摆脱了“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浸入硫酸中才燃起火来。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铅丹或二氧化锰及树胶的混合物。用黄磷制成的火柴,受热到40 °c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创作背景:1846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双眼渐渐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时代惟一疼爱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质疑课题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制作。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打火匣》《坚定的锡兵》《野天鹅》……

  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分析理解能力、加批注的能力等。

  时时刻刻关注学困生,他们的注意力最容易流失。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交流中,教师把握的重点:

  1、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2、读好擦火柴的部分,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从而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朗读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幻象描述的情景。

  3、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

  知识点:

  1、三次提到大年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跟“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的踌躇和后者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3、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

  4、“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句子理解: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5、“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子理解: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