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1、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长城教学反思
  在本次的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中,我们组选了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看图学文《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准备阶段,我们组的成员认真备课,积极查找资料,向计算机老师请教如何制作课件。经过努力,每个人做出了精美的课件,写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在讲课中,各有特色,下面就本组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  条理清晰,注重写法。(文娟老师的教学)
  文娟老师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像。
  3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娟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先让学生整体认识长城,从地图上找出长城所经过的省市,让学生体会长城的工程浩大。然后出示长城的远景图和近景图,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确其观察点的不同,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然后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来感悟课文。
  在教学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时,充分利用图片,让没有见到过长城的学生也能目睹远看长城的蜿蜒盘旋及近看时的高大坚固。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段中方位的变化,学习到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长城,更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学生试想当时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时的情景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更深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当时的条件下修筑长城的艰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产生"长城确实是世界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感触,从心底里涌出对长城的赞美。
  最后,给学生提供了百度网页,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长城的传说,图片,历史。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体现更多的是理性的东西——文章的写法,说明的方法。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得到语文技能的学习。其中的不足体现在:在学生读书后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课文的思想教育显得不够深刻。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
  二  情字当头,教育深刻。(周晓燕老师的教学)
  周晓燕老师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读写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  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  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周晓燕老师搜集了生动的长城录像资料,课前让学生观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的长城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后,用书中的话来评价长城,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然后针对这句评价,学生质疑,教师总结出两个问题:1 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2 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接下来的教学围绕这两个问题交流讨论。在教学中,穿插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在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更多的是感性的理解,而忽视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说明的方法。
  本组的这两篇教学设计,各有侧重点,把这两篇的优秀之处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合理的教学设计。
  要想上好一堂课还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一名好教师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组成员将会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长城》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参考厦门市英才小学许勇顺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独特的解读,教学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气魄雄伟的长城、智慧的长城、血汗的长城、民族的长城、世界的长城、长城引起的思考,环环相扣。
  紧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重点句开展教学。长城奇就奇在它的气魄雄伟,它修筑在技术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气魄雄伟”很好理解,我通过让学生读文、看短片、谈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也可以很快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先让学生复习长城的结构,然后边读、边看图、边思考:你觉得长城的这些设计妙在何处?这样读、看、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
  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比如教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努力告诉学生一个“完整”“真实”的长城,因为长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骄傲,不仅仅有自豪,它更是一部血泪史。因此,长城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我简明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引起学生探究长城的欲望,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向往未来学习的种子,一颗思考该如何保家卫国、富国强民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在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悄萌芽并开会结果。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第三节时,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在旁边写下感受。课堂上始终书声琅琅。我把指导朗读放在第三段,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来。可以看到学生的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提高,最后几个同学的朗读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同时我创设情景,多次引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自豪、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落实读说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为“写”奠定了基础。如想象说话的训练,设计有梯度。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我的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在想象说话时,大都选择第一个,如果当时能够巧妙地提示学生,大家会选择后两个说话题目,说的质量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