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骗婚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骗婚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来源:九壹网

骗婚,如果构成诈骗罪,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涉及彩礼的,可以要求返还。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以虚构事实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一方取得财物后潜逃了,可认定其主观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骗婚者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双方没有结婚,骗婚者还要承担民法上的财产返还以及损失赔偿责任。

如果双方结婚生子之后,一方才发现另一方的骗婚行为,这种情况一般不构成诈骗罪,因为很难认定另一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受害一方只能通过诉讼离婚的途径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

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作为欺骗方,无论其是否有过错,仍然有权起诉分割共同财产。离婚后,受骗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一、应该怎样正确认定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要想正确认定诈骗罪,需要对该罪犯罪构成要件进行理解,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1、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2、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3、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4、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有人被骗婚是先报警还是先起诉

法律上没有骗婚的规定,因欺诈而登记结婚也是有效的婚姻,受法律保护,双方感情不合可以向起诉离婚。骗婚是否构成诈骗罪,要看结婚的目的是什么,是结婚还是钱财。婚姻诈骗,就是我们俗称的“骗婚”,是以借婚姻索取财物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并构成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如果被骗婚了,建议报警处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