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拿来主义①

拿来主义①

来源:九壹网

  目  标&nbsp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nbsp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nbsp学生活动方式、内容&nbsp旁   注

  一、介绍背景: 

  清朝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和北洋军阀奉行,即“送去主义”;反动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目  标&nbsp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难  点&nbsp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nbsp学生活动方式、内容&nbsp旁   注

  一、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略) 

  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三、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B、“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问:第七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

  问:第八段批判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A、怕:徘徊不敢走进门的  

  头(逃避主义者);B、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虚无主义者);C、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投降主义者)。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 

  占有:这是前提;B、挑选:这是关键,没有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C、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关于几个比喻:“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人治病);“烟灯、烟”比喻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大部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四、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后,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结论,我们要拿来;2、具体做法;3、结果;4、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5、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问:本段共五句话,如果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呢?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五、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的主义,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B、运用比喻论证,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C、语言犀利。 

  六、布置作业 :补充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