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具】
  背景图片。
  【师生互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完成新课。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矛盾所在,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说一说你感知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内容: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⑵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了解全剧的背景,枣儿在全剧中的作用)
  ⑶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明确: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竞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②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③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④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把握剧情,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思想感情。)
  ⑷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些人物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
  老人、孩子的语言动作表现其形象,反映社会变化。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⑸枣儿富有一定象征意义,其实剧中的不少台词也富有象征意味,找一找,仔细体会(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象征意义,有理性的分析,要紧扣文章内容揣摩情节和语言)
  3、赏:你喜欢这篇戏剧小品的哪些内容?说明理由(深入理解作品,深入品味作品)
  三、质疑
  本文中你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解决尚存疑难)
  四、小结
  小组讨论,总结本文学习
  五、课赏反馈
  1、枣儿有什么意义?
  2、本文涉及哪些情感?
  3、本文开头结尾使用了同一首童谣有什么作用?
  4、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了解本节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