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画风》教学设计

《画风》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画风》是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辖区二年级级部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画风》,这节课受到了领导与教师的高度评价,当时我也比较满意,但是静心反思,还存在些许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结合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与同仁们共勉。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给你们说一个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谜底是什么?

  生(争先恐后):是风。

  师: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风有大有小。

  生2:风没有味道。

  生3:风抓不住。

  生4:四季的风也不一样。春天的风温暖,夏天的风很热,秋天的风凉爽,冬天的风寒冷。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风的特点还真不少。

  反思: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很快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风的印象,学生交流起来比较轻松,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导课要紧紧围绕文本,导课要讲究艺术。

  出示课题

  二、 朗读课题,引入新课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谁画风?

  生2:我想知道怎样画风?

  生3: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4: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怎么画呢?

  师适当板书学生质疑的问题:1、谁画风?2、怎样画风?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反思: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但是,有一个遗憾:当学生3提出想知道风的形成问题时,徐飞高声说道:“我知道,我还知道有龙卷风……”,当时我打断了他的话,说课后同学们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上寻找答案。课后反思自己仍没有走出教案的框架,其实在课堂上可以简单向学生解释风的形成原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三、 初读课文,文中识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谁画风?(生自由读课文)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

  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课本中三人的图片)

  学生说出答案,并在书上的三人图片旁写上他们的名字。

  师:你能和他们打个招呼,与他们交朋友吗?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曹文轩,很想和你们交朋友。

  反思: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了“宋、涛、陈、艺、丹、招”六个生字。但是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识记每个生字的基本识字目标没有稳妥达成。

  四、 读画结合,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他们的画上画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师:我们来欣赏他们画的三幅画。

  出示幻灯片(自己绘制)

  师:迅速默读课文,找出他们的画是哪一幅,画出他们三个是怎样画风的句子?从哪儿看出有风?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言自语地说。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画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要把你喜欢的理由说清楚。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因为……

  师随机板书:旗子 飘

  风车 转

  小树 弯

  雨丝 斜

  师:想想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请三个小朋友读读勾画的句子。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在相应的板书后,勾画斜斜的雨丝、转动的风车、飘动的旗子的简笔画。

  师:谁能把弯弯的小树的样子画出来?

  抽生上台画。

  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树图)请小朋友们猜猜:这是谁画出来的风?

  生:陈丹。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把课文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生:能。(生读六自然段)

  师: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读得很流利,字音准,把弯弯读得很重?

  生(画风的小朋友):我知道为什么把“弯弯”读得很重。因为小树在没风的时候是直的,有风就把树吹弯了,弯弯的突出有风。师:你真会读书。我们大家来跟他学一学吧!

  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

  师:(指着黑板上的学生的红旗)猜猜:这又是谁画的风?

  生:赵小艺。

  师:赵小艺为什么把旗子画得这样子呢?

  生:因为有风,风把妻子吹得飘起来了。

  师:那你能把赵小艺画风的那段读读吗?

  生读

  生:我还能读得更有感情。

  生再读此段

  生齐读。师:最后的雨丝图是谁想出来的?

  生:宋涛。

  师:雨丝为什么会是斜的?

  生:因为有风。是风把雨丝吹斜的。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怎样读呢?自己练习,谁来试试?

  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把“斜斜”读得重一些。)

  师:赵小艺受了伙伴们的启发,又画了……

  生:转动的风车。

  生齐读8自然段。

  师:看了画,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生:我觉得赵小艺最聪明,是她第一个画出风的。

  生:我觉得这三个小朋友都很聪明,爱动脑。因为画风是宋涛提出来的。

  生:我明白了只要肯动脑,就能把事情做好。

  师:是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虽然不能直接画,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反思:这个环节较长,优点是遵循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较好地处理了"读"与"画"的关系。通过学生读课文,再画出来,初步检验了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又通过画图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感悟。"画"是手段,"读"是目的,而思维理解及感悟始终伴随着"读"与"画"的全过程。这样的"画"进入语文课堂是有价值的。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代替学生画了其中的三幅,而学生只画了一幅。其次,由于课件制作粗糙,所以画面是静止的,飘动的旗子、转动的风车、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都没有动起来。

  四、 启发想象,拓展训练师:老师觉得你们学得不错,我们也画画风,把画赠给你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画风呢?

  生:我要画在空中飘舞的纸片。

  生:我要画一个小姑娘,她的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我要画几朵小花,小花在向我们点头呢。

  生:我要画柳枝在风中跳舞。

  ……

  师: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那就动手画吧。

  (生自己动手画)

  师:老师布置个作业,课后把你的画画好,我们要把这些有创意的画贴在墙上展示一下。

  反思:让课文进入学生心中后,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画的风各不相同,延伸了文本形象,提升了文本的价值。遗憾的是学生的画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