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4、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明朗、愉快地情绪。 
  2、  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 
  初步熟悉旋律,熟悉音乐,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以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2、展开: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莫扎特所作的。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学生发言,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 
  3、复听《渴望春天》两遍。 
  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作品的体裁1男声合唱2童声合唱3女声合唱   
  B、作品的情绪1热烈激动2明朗愉快3低沉忧伤   
  C、歌曲的拍号1、3/4  2、6/8  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遍带着问题听音乐,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 
  第二遍跟着录音小声哼唱,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请全体学生参与思考,避免音乐课成为特长生的课堂的现象。 
  (二)、学习作品的风格 
  1、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弹奏《渴望春天》,让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 
  2、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意律动。 
  (三)、深入了解作品 
  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师: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学习作品的结构 
  师再放歌曲录音,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写出结构示意图。 
  学生边听歌曲,边思考:歌曲分几句,有没有重复句?请生边听边用手指出重复句的出现,并在师的帮助下写出结构图式:a+a1+b+a2 
  (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结构后,能模仿创作。) 
  (五)、介绍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为摆脱大主教的控制而斗争,悲惨的生活,乐观的精神,创作出许多美好的作品。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 
  (学生认真听故事,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要求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