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第9册86页例1、87页“试一试”、“练一练”,页1、2题。
  【教学目标】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83=     
  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谈话:哪些同学有自己的小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小数和小数相乘的法则作铺垫。谈话过渡自然。)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
  (2)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
  (2)提问:从平面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会解决什么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利用什么公式来列式?
  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
  列式后说说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便于一扶一放。)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
  3.62.8≈       (     )
  想:32=6(平方米)
  43=12(平方米)
  房间的面积在6-12平方米之间。
  还可以怎么估算?
  42=8(平方米)     33=9(平方米)     3.53=10.5(平方米)
  哪一种估算方法比较好?
  (3)猜:列竖式怎样算呢?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吗?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根据刚才的估算,再猜一猜,小数点可能会点在哪儿?
  3 . 6     10         3  6
    2 . 8     10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 0   8    ÷100     1 0 0  8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得出:
  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1008就要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这个结果与我们刚才猜的和估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先估计得数,然后根据估计的得数猜小数点位置,再用算理验证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估算的价值。)
  2、试一试。
  2.81.15=           (    )
  计算2.8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
  同座的互相说说算理)
  (讲评学生做的结果)(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怎样列竖式计算简便)
  1 . 1 5   100       1 1 5
       2.8   10        2 8 
  9   2 0               9 2 0
  2 3   0               2 3 0     
  3.2   2 0    ÷1000   3 2 2 0
  解释算理:
  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求原来的积,3220就要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化简后是3.22。
  [设计意图:说清算理,巩固新知,同时“学数学,用数学”,将整数乘法简算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算。]
  3、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  在小组里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把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完善成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齐读)
  (设计意图: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完善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降低了学生归纳、概括的难度,化难为易。)
  4、练一练。
  (1)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算理〉
  8.7       72.9       16.5
  0.9      0.04      0.6
  7 8 3      2 9 16       9 9 0
  (2)  计算下面的题。(小黑板出示)(生生互动,相互检查、批阅,师讲评)
  3.461.2     1.84.5     10.42.5      1.040.25
  (3)页第2题:生找错,纠错,体会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巩固新知。同时又为学习例2“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用0补足”作铺垫。)
  5、计算:1.2+0.8     1.2-0.8        1.2÷8        1.20.8
  (设计意图:区别小数四种运算的异同点,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拓展:(回到例题)如果每平方米造价5000元,小明的房间和阳台造价各是多少元?(先估算,再计算)
  (设计意图:小数乘整数已学过,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再次让他们体会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
  收获:再次齐读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反思】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本课教学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入手,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在推理中实现转化
  在用竖式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不同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能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正确的大致范围。
  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小数乘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思考箭头图及提示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推理过程,通过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让学生感受着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转化策略,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既有专项练习,更有别出心裁的对比练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了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不是思维的戛然而止,而应留有余味。教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设计,如对“10.42.5    1.040.25”这两题的计算,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认知水平低的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领悟新的内容,加速知识的迁移,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超前学习。让数学课更能体现出“数学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