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范围的界定及赔偿责任: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包括工作时间和场所内的事故伤害、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的事故伤害、履行工作职责的意外伤害、职业病、工作外出期间的伤害、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伤害等。工伤认定后,实行无过错责任赔偿,费用由社会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支付。
法律分析
劳动者受到伤害后,首先要界定是否属于工伤范围,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成立工伤后,实行无过错责任赔偿。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工伤后,劳动者有权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用人单位已经依法缴纳了工伤保险,费用由社会保险基金里向劳动者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未给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拓展延伸
工伤赔偿标准及争议解决办法
工伤赔偿标准及争议解决办法是指在工人发生工伤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定其应得到的赔偿金额以及解决工伤赔偿争议的途径和方法。工伤赔偿标准是根据工伤程度、工资水平等因素来确定的,旨在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而工伤赔偿争议解决办法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旨在通过公正、公平的程序解决工伤赔偿争议,确保工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依法确定工伤赔偿标准,加强工伤赔偿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提高工人的赔偿权益保障水平,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结语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工伤的界定和赔偿责任。一旦工伤成立,劳动者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无过错责任赔偿制度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伤赔偿标准和争议解决办法旨在保障工人的权益,通过公正、公平的程序解决争议。我们应依法确定赔偿标准,加强争议解决机制,提高赔偿保障水平,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