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1、合同双方意思表示虚假;2、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益;3、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根据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除非该规定不导致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无效。
法律分析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1、合同双方意思表示虚假;
2、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3、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拓展延伸
无效合同的常见情形及法律后果
无效合同是指在特定情形下签订的合同,其效力被法律认定为无效。常见的情形包括:1.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的合同;2.欺诈、误导或威胁下的合同;3.无法达成共识或缺乏合法代表权的合同;4.违反法定形式要求的合同。当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时,法律后果可能包括:1.合同无效即撤销,双方恢复原状;2.违约方可能承担损害赔偿责任;3.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如罚款或刑事处罚。因此,当涉及合同签订时,双方应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在以下情形下被认定为无效:当事人意思表示虚假、恶意串通损害他益、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146条和第153条规定,虚假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无效。无效合同可能导致撤销、损害赔偿责任以及法律制裁等后果。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