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来源:九壹网
试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摘 要】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根据调查,论述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的内容和表现,从学校和家庭等角度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稳定性矛盾性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的内容 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信念不坚定,容易受他人影响,二是不能将对责任的理解长期坚持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产生持久的责任行为,容易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对责任的信念。 1.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信念不坚定,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都是正确的,认识的程度一般都达到了第一个层次,即自我约束,小部分达到了第二个层次,即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奉献。但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能产生坚定的、持续的、负责任的行为,尤其当他们发现没有责任感、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很容易把自己也同化成没有责任感的人。 2.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能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外化为一种持续的责任行为

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还表现在部分艺术类

大学生不能将对责任的理解长期坚持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产生持久的责任行为,容易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对责任的信念。这部分学生虽然对责任的理解比较正确,但只能在短期内有相应的责任行为,而不能持之以恒,把这种理解外化为一种持续的责任行为。 3.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之间的矛盾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不是绝对的矛盾,而是相对的矛盾,其主要表现是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矛盾。责任行为是指在一定责任感的支配下,个体表现出来的对责任对象负责的行为。绝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解都是正确的,理解的程度也基本达到第一个层次,即自我约束,小部分达到了第二个层次,即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奉献。但艺术类大学生的责任行为却与其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分析其原因,对责任的认知并不能直接过渡到责任行为,必须要把对责任的认知内化为一种情感,一种自我需要,再经过坚定的信念(意志力)作支撑,才能产生与正确的责任认知相适应的责任行为;反之,对责任的认知若没有内化为自我需要,则只停留在一种纯粹理性的层次上,不能产生相应的责任行为。“我们不是不明白卑鄙与高尚之间的界限,难的是如何用道德信念支撑着我们身体力行。” 二、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加强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1.改进学校教育和管理方法

当前艺术院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要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改进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驳斥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民主的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

此外,还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确立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强化”一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对人的某些言行给予肯定的奖励,使这种言行巩固和保持;负强化是指对人的某些言行给以否定和惩罚,使这种言行减弱和消退。要营造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的全方位的责任教育、责任追究和责任赏罚机制,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这种对责任感的外在的行为强化,可以更好地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合理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家庭在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尤

其注意培养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要摒弃重“分数”轻“德行”的传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从小处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自主的精神;要引导孩子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的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家长应引导孩子以“理解”的方式关心自己的家人,培养家庭责任感。家长应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理解和感恩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要承担做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再次,家长应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亲近自然,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参加义务劳动、希望工程、扶残助残、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其全面、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教育孩子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

调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学校应注重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分为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社会实践包括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艺术实践是指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开展的实践活动,如深入社会采风、作品展示会、音乐会等形式,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也可相交,即是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点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家教、送文艺下乡等形式。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整个心理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便是实践,

因此实践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出真知,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得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倪辉.大学生群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解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6).

[2]杨泽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8(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