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
A、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
3、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4、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 生产资料是指( )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 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 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 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10、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运用( )从根本上来重建整个政治经济学
A、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科学抽象法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关系是( )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C、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 )
A、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C、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的因素
D、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的因素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决定作用
5、构成社会再生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
A、生产
B、市场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6、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 )
A、消费决定生产、交换和分配
B、生产反作用于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和交换对生产、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
E、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7、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为力的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E、不论人们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们都存在和起作用
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人们( )
A、不能消灭它
B、不能认识它
C、不能发现它
D、不能利用它
E、不能创造它
9、政治经济学是( )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C、研究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E、为其它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10、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能够创造经济规律
B、能够认识经济规律
C、能够改造经济规律
D、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E、能够消灭经济规律
三、辨析题
1. 任何社会都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2.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
3. 政治经济学既然只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那么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学都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关系。
5.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生产关系如果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会使生产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余地。
6.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所以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
7. 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为力的。
四、论述题
1. 如何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是如何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三、辨析题
1、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任何社会来说,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错误。社会生产即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非常明显,生产方式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3、错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世界上的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比如,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们代表各自阶级的利益。对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来说,由于受狭隘的阶级利益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它们的政治经济学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既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从而丧失了科学性。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则不同,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能够如实地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正确地加以运用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只有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真正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4、错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表现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所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关于这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认为还存在相互决定的一面,则是错误的。因为四个环节中,生产是第一性的,起主导作用,只有从事生产了,生产出产品,才谈得上分配、交换和消费,因而生产对其他三个环节具有决定作用,而这三个环节也只能反作用于生产,在一定程度影响生产的发展,是不可能起决定作用的。
5、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有机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像20世纪50年代,搞什么“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仅没有带来经济大跃进,反而使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实践给予我们的沉痛教训,是不应忘记的。
6、错误。 经济规律是指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经济规律的历史性、社会性和认识经济规律的阶级背景。
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因为经济条件、经济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是历史的;而有思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方式和经济利益关系会影响到他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解释。所以,认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根本的区别的错误的。
7、错误。经济规律是指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是指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经济规律,只能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但是人是可以认识经济规律,能够利用经济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所以,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能得出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为力的观点。
四、论述题
1、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规律是指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因为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经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和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性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是由经济现象、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的。在一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一定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价值规律。
其次,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是指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经济规律,只能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但是人可以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经济规律的历史性、社会性和认识经济规律的阶级背景。
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因为经济条件、经济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是历史的;而有思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方式和经济利益关系会影响到他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解释。
2、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
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真正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第一章考研试题(1998年以来)  一、单选题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答案:B)(1999年理科单选题1分)
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答案:C)(2002年文理科单选题1分)
3、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
A.交换         B.生产        C.消费            D.分配
           (答案:B)(2002年文科单选题1分)
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B)(2003年文理科单选题1分)
二、多选题
1、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BCD)(1999年理科多选题2分)
三、辨析题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001年文理科5分)
(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能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四、材料题
1、(1999年理科4分)
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与本章无关的材料2、3及相关题目略):
材料1
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将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
——摘自《经济日报》,1997/10/15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年代至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文汇报》,1994/12/24
请回答: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