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袁氏世范》要求父母不偏心
在家庭关系中,兄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袁氏世范》卷一《睦亲》中对于处理兄弟之间关系中有许多独到见解。袁采认为父母不能偏爱某个或者某几个儿子,否则有可能导致兄弟之间不和睦,他说:“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袁氏世范》卷1《睦亲·父母爱子贵均》,丛书集成本,第6页)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兄弟之间之所以会不和睦,是导致家庭破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兄弟之间不和睦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们的偏爱所造成的。如果父母偏爱任何一个孩子,在衣服饮食言语行动等方面,必然表现出对于所偏爱的孩子极为丰厚,在态度上也是和颜悦色,而对于所不喜欢的孩子则是寡薄冷淡。被父母偏爱的孩子日益变得意气骄横,被憎恶的孩子心中日益不能平衡,时间长了之后,被憎恶的孩子的仇恨往往慢慢在心中累积,以至于结成深仇。因此,父母的偏爱孩子不是爱孩子,反而往往是害了孩子们。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爱平均分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就可以和睦相处了,这种两全齐美的作法,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不过,袁采认为父母对于贫穷的孩子有所偏爱,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之常情,富裕的孩子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千万不能因此怪罪父母,更不能影响因此让兄弟之间不和睦,他说:“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袁氏世范》卷1《睦亲·父母常念子贫》,丛书集成本,第6页)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父母看到几个孩子中有一个生活过得很贫穷,他们往往就会多挂念他一些,甚至会在物质上给他们一些特别的关照,比如在分配衣服饮食的时候,往往会对会对他有所偏爱。富裕的孩子有时给他们孝敬的东西,他们会转而把这些东西给那个贫穷的孩子。这是父母均一的心情使之然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富裕的孩子们对父母的此种做法有意见,这就他们考虑不周全的结果。袁采提出,如果是你们自己很贫穷,父母一定会把这份多余的爱加在你们身上的。
父母对孩子不偏心表现出来就是在处理兄弟之间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公心,他说:“兄弟子侄同居,至于不和,本非大有所争。由其中有一人设心不公,为己稍重,虽是毫末,必独取于众,或众有所分,在己必欲多得。其他心不能平,遂启争端,破荡家产。驯小得而致大患。若知此理,各怀公心,取于私则皆取于私,取于公则皆取于公。众有所分,虽果实之属,直不数十文,亦必均平,则亦何争之有?”(《袁氏世范》卷1《睦亲·同居贵怀公心》,丛书集成本,第8页)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兄弟子侄生活在一起出现不和睦,本来就不是因为有什么原则性的争论和意见分歧。大概是由于他们之中的一两个人私心太重,缺乏公心,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便是蝇头小利,也一定想自己多得一些;或者有时大家一起分配东西,他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拿一点儿,心理才会觉得平衡一些。这样一来,家里其他兄弟的心中一定会愤愤不平的。这样,家庭之中出现兄弟之间的争端也就在所难免,甚至会导致分崩离析,倾家荡产的严重后果,这就是某些家庭成员贪图小便宜,而导致了大的祸患。如果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在处理家庭事务的时候都能持有一颗公允之心,该私人出钱的就从私人那里支取,该全家出钱的就从大家的财物中支取,每个人都能分到相同的东西,即便是果实之类的小东西,价值不过数十文钱,也同样公平分配,那么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事呢?还愁不会兄弟和睦吗?!
由于兄弟之间难免会出现有的贫穷,有的富裕,如果不能各安,往往会导致兄弟之间不和睦,袁采说:“兄弟子侄、厚薄不同,富者既怀独善之心,又多骄傲,贫者不生自勉之心,又多妒嫉,此所以不和。若富者时分惠其余,不恤其不知恩;贫者知自有定分,不望其必分惠,则亦何争之有?!”(《袁氏世范》卷1《睦亲·兄弟不齐》,丛书集成本,第8页)这就是说,兄弟子侄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各有不同的,如果富裕家庭的兄弟不仅怀有一颗自己顾自己的“独善”之心,且非常骄横傲慢;贫穷家庭的兄弟不反思自己、勉励自己,进而自力更生,还喜欢妒嫉,这样兄弟之间不和睦就无法避免。如果富裕的兄弟不时地给穷亲戚分一点儿多余的东西,并且不指望着他们知恩图报。如果贫穷的兄弟懂得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期望他们一定会给他分一些财物,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呢?兄弟之间怎么可能还不会和睦呢?!
袁采认为兄弟之间一定不要争父辈的遗产,他认为遗产的多少并不能成为日
后富裕的重要条件。如果兄弟之间为了争遗产而打官司,兄弟之情也随之消失,他说:“有诸父俱亡,作诸子均分,而无兄弟者分后独昌,多兄弟者分后浸微者;有多兄弟之人,不愿作诸子均分,而兄弟各自昌盛,胜于独据全分者;有以兄弟累众,而己累独少,力求分析,而后浸微,反不若累众之人昌盛如故者;有以分析不平,屡经官求再分,而分到财产,随即破坏,反不若被论之人昌盛如故者。世人若知智术不胜天理,必不起争讼之心。” (《袁氏世范》卷1《睦亲·分业不必计较》,丛书集成本,第10页)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有的家庭在父辈们相继去世之后,兄弟子侄们就开始均分财产。如果没有兄弟,只有独生子的家庭,分到遗产之后,往往过得昌盛繁荣。兄弟多的家庭将财产平均分割之后,分配给兄弟子侄,他们却越过越惨,直至这个家族、家庭衰微;有兄弟多的家庭不愿意把财产平均分配,但是兄弟们各自过得都很兴旺发达,远远胜于独自占有财产的。有的看到家中兄弟们人口众多,而自己家人口少,拖累轻,吵嚷着分割财产,他们的日子却越过越冷清,最终衰落下去,反倒不如人口多、拖累重的人过得仍像从前一样兴旺。有的兄弟子侄因为感到财产分割不均,屡次打官司要求官府进行重新分配,分到财产之后随即挥霍,反倒不如被告发的兄弟们过得好。如果家庭的兄弟子侄都能知道这种争夺私利是胜不过天理的道理,那么一定不会起争财诉讼之心了。
袁采认为,如果兄弟之间的矛盾实在无法调和,他建议兄弟之间必须分家的,他说:“兄弟义居,固世之美事。然其间有一人早亡,诸父与子侄其爱稍疏,其心未必均齐。为长而欺瞒其幼者有之,为幼而悖慢其长者有之。顾见义居而交争者,其相疾有甚于路人。前日之美事,乃甚不美矣。故兄弟当分,宜早有所定。兄弟相爱,虽异居异财,亦不害为孝义。一有交争,则孝义何在?” (《袁氏世范》卷1《睦亲·兄弟贵相爱》,丛书集成本,第10页)这就是说,兄弟们能以孝义而共同居住生活,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们其中有一人早早去世,叔伯与侄儿之间的情感逐渐疏远,各怀心事,他们之间的志向也未必是一致的。作为长者,欺瞒晚辈;作为晚辈,违悖轻慢长者。袁采说,看到那些因为孝义而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一旦发生争论,他们互相忌恨的程度比陌生的路人更为严重,原来的好事就变得不那么好了。所以,如果兄弟们想分家,一定要尽早做出决定。兄弟之间如果有感情,即使是分家另过,也不会妨碍孝义。否则,因为顾及孝义
的虚名而居住在一起,一旦发生争吵,那么孝义又在哪里呢?因此,袁采认为矛盾重重的兄弟之间应该分家。
此外,《袁氏世范》卷上的《睦亲》篇还提出了不少处理家庭成员的准则,如:分配财物要公平,不必斤斤计较;兄弟子侄同居“长幼贵和”,“相处贵宽”,“各怀公心”,不能私藏金宝,不可听背后之言;对亲戚故旧贫穷者要随力周济;收养年老而子孙不孝的亲戚,当虑及后患;对孤儿寡母要体恤照顾;因亲结亲,尤当尽礼;收养义子,应当避免争端;父祖年高须早立公平遗嘱,以免家人争讼。 总之,袁采继承了颜之推等人的家教思想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了创新发展,这反映出古代家教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样,《袁氏世范》为后世所推崇,清代的张英和曾国藩的家教都受气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