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路实验报告
一、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1、Power按钮:控制电源开关
2、FREQUENCY: 不拔出时,转动,可以改变信号的频率;拔出后其刷屏效果;
3、OUTPUT:信号输出端;
:
4、分别用来调节输出的波是方波、三角波,正弦波;
5、频率初调节档位
6、ATT------20dB按下去(灯亮),输出信号幅度衰减10倍; 7、AMPL:信号幅度微调,逆时针,(转向MIN),幅度减小,顺时针(转向MAX)幅度增加),拔出,信号衰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数据如下:
ampl 20db 拔出前 8.32v 10.7v 18.6V 21.4V
拔出后 800mv 960mV 2.16V 2.2V 8、耦合方式由DC到AC过程会有一个短暂的左移;(offset未拔出)
当Offset拔出后;在中间的时候直流交流两种耦合方式一样,波形不会发生变化; 当在直流耦合下,位置会发生变化,随着Offset移动,上下移动,但是不会变形。 当在交流耦合下,位置基本不变,但是转动offset波峰会逐渐的变平; (由于去掉了直流成分,使部分低平信号除去,从而使峰变)
9、拉出信号发生器旋钮以及sweep旋钮,正弦波完全变形;不再规则,这就是刷屏带来的结果;
10、当频率到达MHz以上时,方波波形已经趋向正弦波,而且歪了
10、频带宽度:
正弦波 频率Hz 峰峰值V 10.94 16.8 111.7 16.6 1111 16.8 11.07K 16.4 42.86K 16.8 109.59k 16.6 3.401M 16.8 4.02M 16.4 5.285M 15.6 6.07M 14.8 7.20m 14.2 8.13M 13.4 9.13M 12.6 10.03M 12 Vmin/vmax 0.714286
占空率 50% 48.71% 49.075 48% 50% 48% 48% 47.23% 48.88% 49.27% 50% 49.59% 50.41%
48.90% 频率Hz 11.01 111.7 1117 11.087K 13.51K 17.37K 20.84K 24.63K 102.6K 351K 1.108M 4.674m 5.410m 6.51M 7.655M 8.333m 8.97M 9.92m Vmin/Vmax 、 三角波 频率Hz 峰峰值 10.98 16.2 111.7 16 1113.6 16.2 11.069k 15.6 42.52K 16.6 109.6K 16.8 3K 17.2 1.099M 16.8 1.616M 16.6 2.10M 16.2 2.903M 15.6 4.22M 14.8 4.8M 14.4
5.755M 13.4 7.38M 12.4 8.333M 11.8 10.13M 10.6 Vmin/Vmax 0.616279 方波 峰峰值 占空率 17.6 49.19% 17.4 49.46% 17.2 50.02% 18.4 52% 18.6 51.00% 19 48% 19.2 46% 19 48% 18.8 50.11% 18.6 49.59% 18.4 48% 18 49.25% 17.6 49.86% 17.2 49.41% 16.4 48.23% 15.8 49.17% 15 49% 14.2 49% 0.739583 上升时间 331us 80.00US 32.00US 1.58us 1.49us 1.491us 3.125us 781.3ns 782.0ns 57.12ns 67.52ns 44ns 42ns 39ns 38ns 30ns 32ns 27ns
二实验感想:
1、 在这次实验中,改变了我对实验的看法,以前的物理实验一直只为凑数据,数
据不对的时候,就去该数据,只为得到一个结论,而现在,我感觉实验结果不在那么重要,明白实验目的,然后自己去发掘,利用各种手段去做,现在的实验,我觉得只需要知道目的,然后去想办法,没有必要再去问怎么做,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情,获取有用的信息去完成目的即可。
2、 在实验数据的测量方面,发现走了不少的弯路,有很多都没有用处,比如在测
占空率时,发现在50%附近波动,就没有必要写那么多数据来分析了,直接得出结论即可,写那么多数据,是对资源的浪费,时间上出力不讨好。还有,在测峰峰值得时候,因为要涉及到一个很大的区间,数据的选取刚开始机械式成倍增长,但是发现,并没有发现规律,刚开始得到的只是一个很片面的结论认为峰峰值不随频率变化,然后在做的过程中采取了另一种措施,三角波、方波、正弦波同步测量,不够专一,也使效果没有出来;
3、 我感觉到对于某一个性质的研究,应该先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比如在看峰峰值
时,最好先从小到大连续的调节,看看峰峰值的变化,把握之后再去记录数据,而不是机械式相同间隔找数据),然后注意到变化点,在变化迅速的地方,需要多记录一些数据,而不是各个地方均分;数据的记录是为了反应某种规律而产生的,并非要做到很多组,只需要能反应结论即可,数据不在多,而在于精; 4、 对于这次一起的熟悉过程,我还感觉到了学习陌生事物的一般方法,比如定一
变一,极限调节,网络查找,理论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我对陌生的事物更快的上手,虽然经历了三周的时间,一开始摸不到头脑,不知道干什么,但是却培养了我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技能,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实验,以后的生活中,更像这次实验,只会有一个笼统的目的,不需要告诉你怎么实现(什么事都要告诉我怎么实现,我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5、 对于有效位数的理解:以前为了好看,总把各个数字的有效位数写的一样了,
现在感觉有点自欺欺人,因为同样的一台仪器,有时有好几位都是波动的,你按实验仪器的有效位数记录,其实有很多位是估读的,已经失去了价值,会给人造成误导,从实际来看,应该科学的去对待,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统一。
实验一 仪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