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tao College
Sep.2016Vel. 13 No.3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才女叶小鸾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马小明
(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 巴彦淖尔015000)
摘 要 :在晚明女性意识觉醒之时,汾湖叶氏一门才女众多,其中,叶绍袁季女叶小鸾更因才色兼备而少年夭折,备受后世文人关注,各家附会与研究之说,风靡一时。而《红楼梦》之创作与叶氏家族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女叶小鸾则极有可能是曹雪芹创作林黛玉的人物原型。本文基于此对两者之间联系进一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叶小鸾;林黛玉;红楼梦;午梦堂;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11007(2016)03-0015-05
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从来都不是对某一个人的文学描写或文学加工,而是集合了多人甚至无数人的特点而形成的。博学多才的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时,几乎综合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古典美,更是明末清初“德、才、色”三不朽的女性审美观的集中体现。那么,曹雪芹缘何而作《石头记》,又是以谁为人物原型塑造林黛玉的呢?诸多推测,众说纷纭。笔者以为《红楼梦》所述故事与晚明汾湖叶氏家族之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叶小鸾疑为曹雪芹创作林黛玉的人物原型。
襄口述南明旧事与孔尚任而成《桃花扇》之事,颇为相同。另,叶燮之侄叶藩曾长期为曹寅帐下幕僚,并深得器重,曹寅诗集中亦有多首与叶藩唱和之作。[3]显然,叶、曹家族之交为曹雪芹创作林黛玉提供了现实渊源。此外,《午梦堂集》早期的主要版本有:叶绍袁明刻本、清叶绍颙顺治刻本、叶燮康熙刻本。按照古人交往习惯,叶燮会把自刻的《午梦堂集》赠予至交曹寅。而作为叶燮挚友、著名藏书家的曹寅定会收藏一种或几种版本的《午梦堂集》。因此,总有一种或几种刻本的《午梦堂集》曹雪芹必是能够读到的,而且,从明末到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文人的著作(各种笔记、诗话、词话等)中有大量关于“午梦堂”的记述,文学天赋禀异的曹雪芹不可能对此不闻不问,甚至有学者研究指出,曹雪芹曾经仔细研读过《午梦
一、才女叶小鸾与晚明 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明末清初曹、叶家族的交往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担任苏州织造时,曾与文名甚著的叶小鸾弟弟叶燮结交,叶燮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文评论家,故曹寅多次拜访叶燮,并请叶燮为《楝亭集》作序。[2]叶燮的诗集《己畦集》中,亦有多首写给曹寅的诗,显然一向交友甚慎的遗民诗人叶燮把曹寅引为私交挚友。因此,曹寅当熟知晚明汾湖叶氏悲欢离合之事,而叶氏凄婉悲凉的旧事便因二人之私交而传至曹家,并深深打动后来的曹雪芹,此事若冒
堂集》。[4]众所周知,《红楼梦》开头所述出于务虚,而非写实。那么,汾湖叶氏令人唏嘘的悲惨旧事便极有可能触动命运坎坷而无处发泄的曹雪芹,并使其有可能把叶家这些美丽凄凉的故事演绎到《红楼梦》中去。因此,汾湖叶氏荣辱兴衰便可能成为《红楼梦》最好的创作蓝本。
(二)明末清初文人对叶小鸾的宣扬
叶氏才女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影响甚大,叶小纨、叶纨纨、叶小鸾、叶小繁均是德才色俱佳,叶绍袁的妻子沈宜修更是声名卓著,其舅沈氏家族也是才女如云,沈叶的联姻在晚明一时被传为佳话,同时构成了一个令文人羡慕的女性创作集团。而才色俱佳的叶小
收稿日期:2015-10-26
作者简介:马小明(1978—),男,甘肃天水人,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16河套学院学报
第13卷
鸾便是这个女性创作集团的佼佼者,其影响在清初更是声名鹊起,甚至一度被传为神仙。钱谦益赞赏“叶小鸾”的“矢口而答,皆六朝骈俪之语。”(实为金圣叹所作)[5]沈起凤《谐铎》中的《娇娃皈佛》篇,少女沈绮琴与戒律僧慧公的对话即是模仿泐大师与叶小鸾,作者明言此“与叶小鸾参禅一案,并为词坛佳话。”[6]西泠野樵《红闺春梦》中第四十九回以所谓的叶小鸾参禅作为酒令嵌入小说叙事,此令名“少妇方丈参禅”,得令者“当恭敬在座‘老僧’一杯,拜为;须再别其格,以法叶小鸾贪、嗔、淫、杀四说”[7]。陆长春《香饮楼宾谈》卷二即有“叶小鸾降乩”一文,并云:“小鸾舜华早谢,不无红颜薄命之嗟,今观其诗,当已在灵妃郁嫔之列矣。”[8]清人甚至多有“松陵才女叶小鸾奉以为师”[9]之语;王韬《遁窟谰言》卷一《韵卿》也提到她“死后皈依释氏,与衲子谈经,以诗句参禅,甚见慧心”。清代袁枚于叶小鸾事迹有云: 小鸾,粤人,笄年入道,受戒于月朗大师。佛法受戒者,必先自陈平生过恶,方许忏悔。师问:“犯淫否?”曰:“征歌爱唱《求凰曲》,展画羞看《出浴图》。”“犯口过否?”曰:“生怕泥污嗤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犯杀否?”曰:“曾呼小玉除花虱,偶挂轻纨坏蝶衣。”[10]
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在经过叶小鸾读书处的时候,看到“鸟啄双环,蝶粘交网”,“只樱桃一树,有时和雨,暗垂红泪”,不禁“垫巾绕柱,背手回廊”。徘徊良久,发出“直恁冷清清地”的感叹,似乎“门前远山,还学当年,眉峰空翠”[11],凄凉的心境油然而出。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中为叶小鸾作诗二首,其一曰:“手把芙蓉返帝乡,小鸾仙去月华凉。伤心白发梅花叟,挥泪重编《午梦堂》。”[12]后人往往将那些夙根灵慧、时有出尘之思的女性比作叶小鸾,如陈维崧指称吴扣扣即叶小鸾一类人物,并感叹叶与冯小青一样“郁郁以死,兰摧玉折,无乃甚乎!”[13]叶观国《序〈薇阁偶存诗草〉毕复题长律一首》有“生天有籍宜忉利,住世无多似小鸾。”[14]王韬《淞隐漫录》卷十一《蓟素秋》谈及吴江才女蓟素秋的诗词集,“见者无不称妙,曰:‘诗词清丽,可为《返生香》之继声,而步叶小鸾后尘矣。’”[15]叶小鸾对明末清初诗文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清初戏曲家尤侗好友汤传楹曾云:“展成自号三中子,人不解其说,予曰:‘心中事,《扬州梦》也,眼中泪,哭途穷也;意中人,《返生香》也。’”[16]
(按:《返生香》,即叶小鸾诗文集)。尤侗《西堂全集》中,涉及叶小鸾的诗词作品有多篇,如《戏集返生香句吊叶小鸾》十首、《和叶小鸾梦中作》、《吊返生香》等,一以贯之地表达了对叶小鸾的倾慕和赞赏。在其《钧天乐》传奇中,女主人公寒簧多取自叶小鸾传记。她“才色倾城”,婚前而逝,后被瑶池王母召为散花仙史,与被天庭选为状元的沈白在月宫团圆,终成眷属。如《钧天乐》第八出《嫁殇》,当寒簧听母亲“拣定今月十五日”成婚后,寒簧问侍儿:“今日几日?”侍儿答:“初十日了。”寒簧又说:“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与沈宜修《季女琼章传》所记几乎一样。再如寒簧的临终绝笔诗:“身非巫女学行云,常对三星簇绛裙。清吷声中轻脱去,瑶天笙鹤两行分。”即是泐大师招叶小鸾之魂所吟,只有三字之改,事见叶绍袁《续窈闻》。《钧天乐》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尤侗“抑郁不得志,因著是编,是以泄不平之气,嬉笑怒骂,无所不至。”[17]叶小鸾成了尤侗才子佳人生活的美好寄托。不仅如此,尤侗的三个女儿均以“琼”字命名(叶小鸾字琼章),尤侗曾情不自禁地表示:“松陵素称玉台才薮,而叶小鸾《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况余子?其对泐师语云:‘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装成幼妇词。’请借两言,以弁‘林下’之集。”[18]
文人对女性才色的无比赞美正是明末清初女性意识觉醒的反映,是《红楼梦》创作的时代思潮,时人众口一词对女性才华极度赞美。“非以天地灵秀之气, 不钟于男子;若将宇宙文字之场, 应属乎妇人”[19]、“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其称灵秀者何? 盖美其诗文及其人也”[20]、
“乾坤清淑之气不钟男子,而钟妇人”([21]这些思想与德才色“三不朽”的《午梦堂》精神相吻合,《红楼梦》卷首之说便是时代思潮的反映。
综上所述,晚明汾湖叶氏家族众多才女命薄如纸的悲惨命运,在当时文人的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提供了创作契机!而在叶氏家族众多才女中,叶小鸾以其才色、性格、气质及早夭的命运赢得了众多文人的青睐,也使其成为林黛玉的创作原型。
二、叶小鸾与林黛玉之比较研究
首先,二人外貌极其相似。关于叶小鸾的外貌,沈宜修说:
儿鬒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
第3期
马小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17
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故名为丰丽,实是逸韵风生。若谓有韵致人,不免轻佻,则又端严庄靓。总之王夫人林下之风,顾家妇闺房之秀,兼有之耳……一日晓起,立余床前,面酥未洗,宿发未梳,风韵神致,亭亭无比。余戏谓之曰:“儿嗔人赞汝色美,今粗服乱头,尚且如此,真所谓笑笑生芳,步步生妍矣,我见犹怜,未知画眉人道汝何如?[22]
叶小鸾十二岁时已“体质娇长,发已覆额,娟好如玉人。”[23]《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的外貌: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24]
另有宝黛二人初次见面,宝玉眼中的黛玉: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25]
可以看出,两个人在身材外貌上,皆形容姣好柔弱,美丽聪慧,极其相似。
其次,两人均为才女,性格气质极为相似。在沈宜修的实录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静坐北窗下,一炉香相对终日。余唤之出中庭,方出,否则默默与琴书为伴而已。其爱清幽恬寂,有过人者。……”[26]叶小鸾生而颖异,寄养舅家,三四岁时,“口授《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皆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四岁能诵《离骚》,不数遍,即能了了”。十岁归家,十二岁能诗,十四岁能奕,又能书画、奏古琴,著有诗词文集《返生香》。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更是才女的典范。《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吟赋诗,其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句,即化用叶小鸾《续返生香》中的“戏捐粉盒葬花魂”句;第七十八回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句中的“寒簧”一词,著名的《葬花词》与叶小鸾的《莲花瓣》诗也表达了似曾相识的情绪与境界。
就二人性格而言,叶小鸾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
感多愁和孤标傲世的精神气质,而这与大观园里才冠群芳的林黛玉身上素有的那种宿命的悲凉和孤高自许又何其相似。叶小鸾曾发出“红颜老去空长叹”(《黄莺儿》)的千古闺怨。林黛玉也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词》)的青春浩叹。她们都有着春闺少女无法扯断的心灵哀愁,握笔便是断肠语,诗词中都透出一股清冷彻骨的寒意,而且“似谶成真”。如叶小鸾的《虞美人·看花》(其二):“昨宵细雨催春骤,枕上惊花瘦。东君为甚最无情,只见花开不久便飘零。”其父评曰:“句句自作摧戕之谶!”[27]林黛玉的《葬花词》更是一种“不祥先谶”:“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第三,都有一群才华横溢的兄弟姐妹。叶氏一族及其亲戚多才女而且早亡者居多,如沈宜修、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叶小繁,张倩倩、李玉照等不下几十人,他们建诗社,书信往来,酬唱赠答,而且大多命运多舛,红颜早夭,这都与《红楼梦》极其相似!叶绍袁有云:“宛君与三女相与题花赋草,镂月裁云。中庭之咏,不逊谢家;娇女之篇,有逾左氏。于是诸伯姑姊,后先娣姒,靡不屏刀尺而事篇章,弃组絍而工子墨。松陵之上,汾湖之滨,闺房之秀代兴,彤管之诒交作矣。”[28]
第四,二人同有过寄人篱下,入住舅家生活的经历,而且舅家都为大家族。叶小鸾出生六个月就寄养舅家10年,而林黛玉也长期生活在贾府,这点想必读者很明白,兹不赘述。
第五,都曾有过肺病,两人都因婚而亡,而且大约都死于十七岁。天启丙寅,叶小鸾许配给昆山张唯鲁子张立平,原计崇祯五年壬申十月十六日结婚,十月十日夫家崔妆礼至,使小鸾心生焦虑病情加重,十月十一日竟然与世长辞。从病到亡,总共不过二十五日。正如叶绍袁所说:“美而慧,慧而多才,多才而朗识。备悠闲静贞之懿。而生仅十有七年,十七年而仅二十五日之疾,一疾而遽亡,亡而适进遘於出阁前五日,无美不具,无惨不盈。”[29]林黛玉也患肺痨,因婚姻郁郁而终!
第六,二人都爱读《西厢》、《牡丹亭》,并为剧中的人物命运或悲或喜,时时沉浸于一种不能自己
18河套学院学报
第13卷
的感伤之中:“流水画桥愁落日,飞花飘絮怨东风,不禁憔悴一春中。”(叶小鸾《点绛唇·春闺》)“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林黛玉《葬花词》)于是乎她们都梦幻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清静之境。叶小鸾期冀着“问天肯借片云游。嫋嫋乘风归去也,直上瀛洲”(叶小鸾《浪淘沙·秋怀》),林黛玉也高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林黛玉《抚琴》)。叶小鸾《题<西厢记>、<牡丹亭>》以连珠体写绝色美人:“盖闻影落池中,波惊容之如画;步来帘下,春讶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飧,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蓉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30]嘉兴女诗人黄媛介悲叹叶小鸾曰:“诗则与古人相上下,间有差胜者。词则情深藻艳,婉约凝修,字字叙其真愁,章章浣其天趣,成风散雨,出口入心,虽唐宋名人亦当避席。”
[31]
其父叶绍袁评点说:“‘只恐飞归广寒去,却愁不得细相看’,何尝题画,自写真耳,一恸欲绝。”她们自怜幽独,而这恰恰是封建时代闺门才女难解的心结。林黛玉亦悲叹:“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32]
第七,两人相似的佛老思想。小鸾“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自恃颖姿,尝言欲博尽古今。”她十六岁时写过一首偈——《晓起闻梵声感悟》有云:“数声清磬梵音长,惊动寒林九月霜。大士不分人我相,浮生端为利名忙。悟时心共冰俱冷,迷处安知麝是香。堪叹阎浮多苦恼,何时同得度慈航。”其父叶绍袁在偈后评到:“十六岁女子作此等偈,何等识见,胸中无半点尘罣。”[33]这首偈中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忧愁,小鸾清醒地认识到“浮生端为利名忙”,她看不到生活中快乐明亮的一面,她无法从凡尘生活中找到乐趣,因此才向往另一个世界,幻想在另一个世界找到幸福。
《红楼梦》第一回则交代,林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三生”为佛教用语)石畔一株绛珠草,被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后来受天地精华,脱掉草本之胎,得换人形,修成女体,下凡来酬“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当然就是贾宝玉了。林黛玉长成之后,为何终日以泪洗面?原因乃其修行时终日游历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绛珠草又对警幻仙子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宝玉与黛玉呕气,有感于《寄生草》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句,作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天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又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此偈与六祖慧能承五祖衣钵时所云之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由《汾湖石记》、《蕉窗夜记》
看《石头记》、《红楼梦》
叶小鸾小品文《汾湖石记》记述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汾湖“水落而岸高,流涸而厓出”,人们运来石头,并稍加修饰,使其成为了一处景观,热闹非凡,而石头一旦沉于湖底,便无人知晓很是可悲了。结尾小鸾写道:“今之遇而出之者又可喜也。若使水不落,湖不涸,则至今犹埋于层波之间耳。石固亦有时也哉!”或许小鸾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自己觉得生不逢时,女性的角色了她,落后的社会了她,她的才华无法得到全部施展,所以她会发出“石固亦有时也哉”的感慨。叶绍袁在记后赞道:“何必韩柳大家,初学古文辞,辄能为此,真是千秋灵慧。若使天假其年,当在班、蔡以上。古来名媛,文君无德,左芬无色,荀奉倩妇无才,三者兼备,能无造物之忌乎?伤哉痛哉!”而《红楼梦》初名即为《石头记》,小说开头即以“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顽石开始的,顽石即处于有用无用之间,待时而发。叶燮《二弃草堂记》最后曾写到顽石以明志:“寓目则草堂前一二顽石,既非灵璧宣城,又非尧峰湖石,惟山趾之黄沙石块,以暇日渐致之。”这里的“顽石”显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有意彰显以自况的。曹寅《楝亭诗钞》卷1开篇就是一首《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与,天风鼓空壁。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曹寅在扬州特别写了一首七言歌行《巫峡石歌》,写一片由巫峡带来的“状如猛士剖余肝”的丑石,说它“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诗人特意突出了它的“愚顽”。叶小鸾、叶燮与祖父曹寅对石的钟爱与赞叹,显然与曹雪芹《石头记》化石为玉之说相似。
叶小鸾另有记梦小品文《蕉窗夜记》,是16岁时所作。文章写“隐于一室之内,惟诗酒是务,不关世事”的煮梦子一天深夜从窗隙中窥见两位风寰雨髻、绰约多姿的绿衣女郎,她们起先笑谈风月之美,俄顷,各诉衷曲,愁绪满怀。《蕉窗夜记》“煮梦子”之说,显然与《红楼梦》相符,而且均以风月之事为主,一散文一小说却有着同样的思想主题;其结果都是愁绪
第3期
马小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19
满怀,难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叶绍袁于《蕉窗夜记》后评曰:“闺中婉娈,自托名煮梦子,固奇。‘煮梦’二字,造意尤新,岂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之意欤?……”[34]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叶小鸾在明末清初之影响已远非个人,其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文人们心中才女的象征符号,并具有了丰富的形象结构和传神的艺术魅力。这一切使得叶小鸾成为大才子曹雪芹的关注对象,进而成为其创作林黛玉的人物原型。林黛玉等大观园女孩的离经叛道是与晚明女性意识的觉醒一脉相承的。叶小鸾与林黛玉、《汾湖石记》与《石头记》、《午梦堂集》与《红楼梦》,难免让人揣测非常。因为叶小鸾的精神映照而具有了源头活水,叶小鸾对生命无常的忧郁感伤则开启了曹雪芹创作林黛玉闲愁哀怨的精神源头,叶氏众多才女的悲欢离合成为曹雪芹演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艺术源泉。一句话,作为女性文学繁荣时期的杰出代表,尽管此“叶小鸾”与叶绍袁、金圣叹建构和扩展的“叶小鸾”距离更加遥远,却成就了超越其先天内涵和局限的女性的共名。“叶小鸾”在明末清初经过多数文人的加工创作,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则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原形实有可能为叶小鸾其人,或者说博学多才的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明显依托了广泛的有关叶小鸾的人生轨迹与种种事迹,这也是促成《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进而导致实证研究总是别开宗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329页.[3]李泽淳.论叶燮及其<原诗>[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合刊,第21页.
[4]李栩玉.闺阁传心——<午梦堂集>女性作品研究[M].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版,第134页。
[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56页.
[6]沈起凤.谐铎 卷三[M].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1-32页.[7]西泠野樵.红闺春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69页.[8]陆长春.香饮楼宾谈[J].笔记小说大观,第18册,广陵
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388页.
[9]章腾龙,陈勰.贞丰拟乘 卷上[M].古迹·永庆庵,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10]袁枚.随园诗话 卷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11]陈维崧.过秦楼·过疏香阁址名媛叶琼章读书处[M].清徐树敏、钱岳编选《众香词》,清康熙刻本.
[12]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M].载《午梦堂集·附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33页.
[13]陈维崧.吴姬扣扣小传[M].陈迦陵文集 卷五,四部丛刊本.[14]王采薇.长篱阁集 卷首[M].孙渊如诗文集附,四部丛刊本.[15]王韬.淞隐漫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4页.
[16]汤传楹.闲余笔话[M].湘中草 卷六,清康熙刻本.[17]阆峰氏.钧天乐 题词,钧天乐 卷首[M].清康熙刻本.[18]尤侗.林下词选序[M]//西堂杂俎二集.卷三,清康熙刻本.[19]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87页.
[20]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2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22][23]沈宜修.季女琼章传,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2-203页.
[24][25]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1页.
[26]沈宜修.季女琼章传[M].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3页.
[27]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1页.
[2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753页.
[29]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1页.
[30]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83页.
[31]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49页.
[32]俞用济.俚句填赠玉卿贤妹丈潇湘怨传奇[M]//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12页。
[33]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4页.
[34]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3页.
(下转第27页)
第3期
张小飞: 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教学实践研究之三
27
[7]陈向荣.试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必要性[J].音乐探索,2005年
[8]韩佩君.根据内蒙(蒙古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教学[J].中国音乐,2007年
A Third Study of Piano Works of Mongolian style inTeaching practice------ National elementZhang Xiaofei
(Department of Art, Hetao College, Bayannur, Inner Mongolia, 015000)
Abstract: The nationality of music element refers to a musician's creative use of national music form, way of thinking, music and art means to reflect the national people's way of life, feelings, ethnic style, ethnic integrity. The creation of the Mongolian style of piano works greatly accelerate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 piano creation and education, the nationalism factors give the Mongolian piano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Mongolian region piano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National element; national style; piano teaching(责任编辑:张慧)
(上接第19页)
The Change from Truth to Falsehood and Vice Versa------Ye Xiaoluan’s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a Xiaoming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tao College, Bayannur, Inner Mongolia, 015000)
Abstrac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were awakening, in the place of Fenhu, there arose numerous women talents in the Ye family, among them, Ye Xiaoluan was noted for her capabilities. But she died young, and this caused quite some attention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and researches and findings followed and among them, the cre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Ye family ,and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talented Ye Xiaoluan was most likely the propotype of the character of Lin daiyu. Based on this belief, the paper further expounds the two.
Key Words: Ye Xiaoluan; Lin Daiyu;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idday Hall Dream; female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张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