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之观语
海南省文昌中学 邓之淮
邵老师的课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充满激情,其本身就已经是高效的一个体现,他抑扬顿挫的语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认为邵老师这堂课设计得非常合理!
一、题目难度的设计合理。
“复习回顾”环节中设计的求长方形的面积,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为103,宽为102,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配上一个长方形,数形结合,学生易于理解,而且数据较小,很容易让学生明白103×102的计算原理; “探究新知”中设计的规律探索中的题目,如(1)25×22=2( )、(2)a3·a2 =a( )、(3)5m×5n =5( ),还有练习中的习题……其难度都不大,符合这个班的学生数学水平,题目的选择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难度合理。
二、多媒体的使用合理。
多媒体的出现,无疑改变了我们的数学教学,但我们的许多老师却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什么都用多媒体演示,以前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在分析例题与讲解例题的时候,计算过程、证明推理的过程都用幻灯片演示,几乎做到了无粉笔化,殊不知,这种演示,速度过快,仅会让学生看到结果,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从邵老师今天的课里,我看到邵老师对多媒体的运用非常合理,如例题的分析,邵老师仅仅是演示题目本身,其计算过程均用板书,师生共同演算;又如课件的设计,其中没有琳琅满目的图片,没有眼花缭乱人动画,主次分明,画面简朴却利于学生专注在题目本身,这是合
理的使用多媒体,可见邵老师深谙多媒体使用的利弊。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合理。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教学的重点依某个知识内容占据整堂课篇幅的多少、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所起的作用等来确定;而教学的难点多半要依据学生这个主观因素来确定;分析邵老师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比如把重点确定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推导过程及其运用”,其中涉及到法则的推导,我很赞成这一点,因为让学生理解法则的推导是学生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根本,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就是要让学生把同底数幂转化成乘方,只要学生明白了推导的过程,法则就明白了,后面几节课的教学就不难了。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
邵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发现法、练习法” ,这些方法对于这种“计算训练课”是最有效的。
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归纳、例题的分析、练习算法的讲解采用了讲授法。
在“探究新知”部分采用了发现法,如
探究新知: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观察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25×22=2( )、(2)a3·a2 =a( )、(3)5m×5n =5( )
你能用符号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在“探究新知”的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计算、观察、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类型的计算存在的共性,从而总结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是采用了发现法。
练习与巩固提高部分则是采用了练习法,因为引导学生练习,其本身就已经体现了练习法。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属于计算训练课,“讲练结合法”是这种内容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传统却高效的方法。对于这种内容的课程邵老师没有设计琳琅满目的花招,只是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练习,所以我认为邵老师在这节课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是合理的。
五、教学的过程设计合理。
分析这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
1、复习回顾,如“乘方的意义?”、“an的含义”这是为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因为法则的理解均需要转化为乘方来理解。
2、探究新知,如引导学生计算、观察(1)25×22=2( )、(2)a3·a2 =a( )、(3)5m×5n =5( )的共性。
3、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如“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随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5、例题讲解,在巩固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后再讲解例题,是合理的,因为这个“例题”
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也许是个“难题”,先让学生巩固法则的理解后,再讲例题,是由易入难。
6、巩固提高,邵老师在这个地方做了变式练训,其中有需整体运算的题目与学生容易错误题目。
观看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是符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所采取的教学模式的,对于学生的数学特点,是合理的。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整体回答的次数过多。应在适合的地方个别提问,让学生经历计算与思考之后再回答,这样也许会给这节活跃的课堂带来多一些思考。
二、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这节课从外观看起来有些仓促,安排学生回答过快,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从这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邵老师上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尽管存在一点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