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伦:简论美国媒介环境的变迁与新闻发布制度的形成简论美国媒介环境的变迁与新闻发布制度的形成■
新闻发布制度在媒介环境的变迁中产生、发展和成熟,与媒介之间相互协调,媒介与公众之间彼此适应,逐渐形成了今日美国较为成熟、完备的新闻发布制度。
一、萌芽阶段:党派报刊时期
18世纪末,美国政界高层存在着两大派别,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利用各自的阵地互相攻讦,令美国陷入“新闻事业的黑暗年。1829年就任总统的杰克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传代”
媒开始有了面向大众的政治诉求,报纸销路由此提升。但杰克逊也因改革触怒了权贵派别,他聘请传播专家肯德尔,把自己的传达给新闻界,这便是美担任“私人秘书”国总统新闻发言人的由来。
这一时期,美国未形成完备的新闻发布制度:第一,尚。《权利法案》仅限于联邦政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言论自由
府,而州不属受之列,17年制定的《管家法》常常被援引作为拒绝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第二,报刊来源于党派支持,很难取得美国民众信任。第三,报纸读者群非常受限,削弱了新闻界成为有力的政治代言人的能力。第四,各方报纸极尽攻击之能事,极大地削弱了新闻界的公信力。第五,受记者的社会威信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影响,新闻业地位明显低于政界。第六,杰克逊时期的总统新闻发言人是以个人名义聘任的秘书,并不属于系统,也不领薪水。
但这是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萌芽阶段:《第一修正案》的颁布,确立了美国新闻自由的基本法律制度;亚当斯时期的《处置外侨法》和《惩治煽乱法》规范了新闻自由的滥用;报业开始报道活动:17年4月8日,记者可以采访联邦众议院,1795年12月9日,参议院设立了记者席,1827年12月,华盛顿出现第一批常驻记者团;报纸开始逐渐摆脱政党和的财政控制,为大众传媒于和政党之外创造了经济条件;民主改革创造了更加透明和民主的政治环境,为新闻发布制度创造了社会条件;杰克逊聘用总统新闻发言人,这成为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源。
二、形成阶段:商业化媒介时期
杰克逊民主改革后,便士报产生,报纸政党色彩日渐消退。南北战争爆发后,记者们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消息的愿望,竞相报道事实性内容,报纸商业化影响开始显现。
三、初建阶段:客观性原则时期
*
赵卓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阶段,以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为首的报业托拉斯极尽煽情主义,将“黄色新闻”推向了高潮。进入20世纪,美国政治经济权利被少数社会精英垄断,一些小报为了竞争市场,专注于揭露社会丑闻,政客、社会名流等为了防止被揭丑,开始雇佣新闻代理人,这种公关手段后来被所运用,成为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部分。
城市化进程和对外扩张等因素使与新闻界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总统渐渐成为国家政治新闻的核心。麦金利担任总统时,出现了领取薪水的总统助理。17年,麦金利允许记者在白宫一层的通道内摆上桌子工作,并
①
,从此之“在白宫东厅举行了有120名记者参加的招待会”
后,白宫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采访白宫新闻的记者群体———白宫记者团。西奥多·罗斯福常常“召开非正式的新
②
闻发布会”,并且“在1904年修建了白宫西区,为记者提
。塔夫脱是第一位安排每周两供的空间就在行政办公室旁”
次定期记者会的总统,继任者威尔逊“恢复了定期的记者招待会”。
媒介商业化时期是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形成阶段:商业化降低了报纸经营成本,扩大了受众群体,提升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内战带来的事实化消息写作、电报运用和印刷技术革新,满足了受众和广告商需求,媒体基于此进行的商业化,使报纸从政党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内战有效推动了国内信息传播,推动了美国国家意识的塑造和;“以商业为指向的报纸出版商和主编的出国家认同的形成
现,改变了报纸和的关系”,媒介和记者地位提高;商业化带来的媒体技术革新扩大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普遍提高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报纸的专业化程度;廉价的商业化报刊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了媒体的主体意识,改变了记者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使之成为公众的代言者;美西战争打开了美国记者和公众的视野,推进了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干预;揭丑浪潮为媒介进行监督开创了先河,并为几十年后从法律上扩大新闻出版自由创造了条件,新闻代理人开始出现,新闻发言人制度初现雏形。
④
③
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美国新闻界提出“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意见”的“客观性原
*“美国新闻发布制度对河北省各级党政部门新闻发言人的启示”(项目编号:HB12XW006)的研究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总第201期)
成果。148
赵卓伦:简论美国媒介环境的变迁与新闻发布制度的形成,普利策也出资建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专则”
业而客观的新闻记者。正规的新闻学高等教育催生了专业化的记者队伍,他们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公正报道新闻,用专业化的手法客观反映现实,用标准化的手段力求反映“”,采用一致的信源和报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媒体的可信度,赢得了受众的高度信任。记者们拥有的经济地位和保障,不是或政党的传声筒,也不是商业势力的代言者,而是公共生活中一个的声音并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代言人,在监督和守望社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家的议程和政治生活。从这个意。正是这种势力的义上讲,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第四等级”
崛起,令美国和公众正视新闻界的巨大作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快速向前发展。
1915年5月7日,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造成多名美国人丧生,威尔逊总统为了平息国内怒气,让秘书图马尔蒂担任新闻发言人,薪水由支付,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此诞生。此后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招待会作为一项制度延续了下来。柯立芝在任时创造了美国新闻发布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个用收音机广播宣誓演讲的总统,第一个用收音机广播政治性演讲的总统,第一个在白宫发表收音机演讲的总统,第一个在记者招待会上允许记者后续提问的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利用当时刚刚投入使用的广播,以磁性的声音和亲切的语气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和信赖。据统计,他在任职期间进行“炉边谈话”共30次,会见记者998次,新闻发布会也达到了每月近7次。他是第一位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美国总统,建立了白宫新闻办公室和一周两次的非正式记者招待会制度,他的新闻秘书厄尔立被认为是具有
⑤
可信赖和优质消息源的第一位新闻官。
四、建立阶段:解释性报道时期
二战以后,企业公共关系迅猛发展并向部门渗透,新闻发布活动逐渐成为美国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森豪威尔统治时期,公关人员已经成为总统智囊。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塞林杰定期召见新闻办公室各部门新闻并进行信息的内部协调。这既是公关的表现,也标志着白宫新闻办公室协调机制正式确立。
——公民“知情权”运动随着新闻发布制度的法理基础—
的深入开展,美国将中抽象的公民信息自由权利具、1972年化为一系列法案:包括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1974年《隐私权法》、1976年《阳光下的法》等。这些法案确立了“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基本原则,信息发布从此有了具体而正式的约束机制。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等大事的发生,记者们开始主动设置议程,寻求具有冲突效果的新闻并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解释。尼克松面对此种情况,在白宫成立了传播办公室。经过福特、卡特和里根的几次改革,白宫新闻机构趋于完善。内阁各部、机构设置大量专职新闻工作人员,外事机构和重要军事机构例行新闻发布会,国会、联邦司法机构,以及各州、市均设置新闻发言人。
五、继续完善的新时期:多媒体和互联网时代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有效解决了《信息自由法》查阅带来的高昂费用等问题,适应了电子时代民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极大地保障了信息公开。与此同时,美国与民间机构组织开始面向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2000年2月14日,克林顿在白宫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网络采访,成为美国第一个以现任总统的身份接受在线新闻媒体采访的人。小布什执政时期,白宫设立了专门应对网络媒体的机构。到了奥巴马时期,内阁部门设置职能完备的新闻机构,国会、联邦最高均设有专门的新闻办公室及新闻,并实现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
综上所述,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体现了职能与媒介功能的逐步协调,是历史发展和媒介变革的必然产物,是多元化社会中公民为争取知情权联合媒体与冲突妥协的结果,更是美国人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内核、民主政治和商业化本质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
这一时期是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初建时期:第一,新闻发布制度的非正式约束机制基本确立。第二,正式约束机制初步建立。第三,实施机制初现端倪。第四,媒介基础趋于完备。第五,社会条件成熟。但是,新闻发布制度在这一阶段正式约束机制尚不完备。由于较为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影响了的信息公开,1935年的《联邦公报》和二战后的《联邦行政程序法》在行政情报公开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新闻发布的有效程度往往取决于新闻秘书与总统的私人关系和新闻秘书的个人能力,新闻发布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往往与总统个人的偏好有关,白宫新闻办公室的信息协调机制也尚未建立。
注释: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展江译,①②③[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著
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美国传媒的兴衰》,董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④[美]达洛尔·M.韦斯特著⑤
MarthaJoyntKumar:ManagingthePresident'sMessage:TheWhiteHouseCommunicationsOperation,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2007,xxvi.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
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总第201期)
立】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