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 能找出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 3、理解父亲的做法,联系生活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哪些内容是详写的? 板书设计:
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冒险 经过:中途放弃,进退两难——遇险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脱险 启示:化大困难为小困难,战胜困难 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指名一个学生读第一部分句子: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里交代自己身体不佳,有什么作用? 或“乖、懦弱、胆怯”。为下文埋下伏笔。
1
2、自放声朗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词语: 总结:行为表现也是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
、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若你是当时那五个男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3、默读第三部分: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 “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激动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4、总结: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信心,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理解父亲的做法,探究其中人生道理 1、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我脱险呢? 2、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3、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2
、齐读最后一段
这里的“一小步”和上面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 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