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汕头市潮FEl区职业技术学校姚晓岚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提高中职校教师职业素质而提出的要求。笔者根据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队伍的现状,分析“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原因,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 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 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教育界通常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为具 有教师资格(职称)且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非教师 系列)的教师,或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在企业等单位工作两年以上拥有实 践经验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就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 的教师。既要求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有职业经 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大对中职学校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1)开展师范类学生和非师范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 中职学校因招生的恢复性增长和规模不断扩大,招收了大量的师 范或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教育教学理底欠 缺,师范院校毕业生专业理底较薄弱。如果能从他们走上教师工 历,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了解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 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为了适 应职业教育发展、提高中职校教师职业素质而提出的要求。 一、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由于社会观念和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仍然是 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是由普通初中或中等师范学校发展而来,教师 队伍的总体素质亟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学历偏低,专业实践技能较弱; 师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比例偏低。 2、中职教师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成长缓慢 由于近几年中职扩招,造成中职教师需求较大。由于人事问 题,其他单位人员的考核形式和内容与中职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不 符,致使横向调动技术人员成为一件难事。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来源渠道单一,补充机制不灵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大 学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师范或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新教师要 转变为“双师型”教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目前各种“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效果不理想 近几年,各地学校都在提倡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但是效果并不如 意。由于争达标、图数量,一哄而上,出现了大量的有证无技、有名无实 的“名义”双师。这种“名义”双师,既不注重实践技能,也不在乎职业素 质的提高,而只是热衷于对两个证书的追求:中学一级(高级)教师职称 证书,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事实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具有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美好愿望,他们 迫切希望在技能实践方面能得到进修。但是目前进行培训,大多针对 性不强、时间过短,培训人员和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 很多专业课教师仍然普遍缺乏专业技能,亟待进修。但他们的学 习不是进修渠道少就是流于形式。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 技能培训的名额有限或者受到高额的旅差费用所限,一些教师从未被 派出学习;虽然教师们对培训有很大的渴望,但是目前进行培训,大多 针对性不强、时间过短,培训人员和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学校实 习条件差,企业实践又无法保障。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是解决教学 与企业需要连接的根本方法,企业往往不愿接受,实践单位难落实,或 流于形式、走过场,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原因 1、中职教师的来源单一,行业经历普遍不足 随着中职招生的恢复性增长和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教师和实习指 导教师的数量出现较大的缺口。大多数“双师型”教师是本科院校毕业 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自一线的专任教师凤毛麟角。并且,很多教 师职后锻炼的机会少,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 普遍不强,导致专业课教师从教时间越长,1二作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 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 2、学校条件有限,难以培育出“双师型”教师 许多学校都面临“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难题,而囿于自身条件.又难 以培育出“双师型”教师。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有多种,但实效性最好 的就是送教师到企业实习。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校长于建辉曾深有感 触地说:“不到企业去,中职教师就成不了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 ‘双师型’教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过硬的技术。”许多学校迫切希 望教师到企业实习,但企业并不欢迎前来实习的教师。实习不是为企 业做出什么大的贡献或为企业发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或良好的社会 效益,反之,实习会扰乱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安排教师到企业 实习,要么不能达成协议,要么流于形式。 3、“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 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 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 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 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 作岗位之前,让他们具有成为“双师”的条件,则可在具体的工作中节约 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因此,一方面应鼓励大学开设教育教学 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则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 指导,以促进其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具有“双师”的基础。 (2)加大在职中职教师朝“双师型”教师转变的培训力度 对于已经工作一定年限的老教师,“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 的比例不高,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 重点。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 会很少,部门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针对这种“双师型”教师 培训的情况,笔者认为应改变以往少数教师参加培训班的模式,而应组 织各高职学校培训教师“送教上门”,针对各区、各学校的专业特点,花 大力度予以有侧重的培训。 (3)举办各种类型教师或学生的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犹如风向标,它体现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 果。小小的赛场折射出育人理念的先进、指导教师的硬功、培养模式的 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技能竞赛对于职业教育以及每一个中职 教师、中职生有重要的意义。有计划、有目的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或学 生的技能竞赛,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专 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完善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这是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适 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为中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 供良好的条件。如,通过立法推动中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采取如减免 税收等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人员等,组织相关培训,从 而促进教师通过一定期限的实践,熟悉相关专业完整的生产流程、生产 技术改革、岗位职责和用人标准等。 (5)建立适应中职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直以来,中职教师在聘用、考评、培训、分配等机制上与普通中学 的教师相同。如能对此进行适当的调整,则可以引导中职教师向“双师 型”教师发展。如,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要求和普通中学应当有 所区别,而不是搞一刀切,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学科的教师全部都要接 受某种专题的学习。中职教师的培训更多的应预留给教师专业技能发 展的空间,让教师侧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诸如此类的评价机制还包括 聘用、考评、分配等方面。 2、学校要切实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1)学校领导要利用好各种“双师型”教师培训机会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培训班,有时候会因领导的不重视或培 训资金的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而出现仅有少数教师参加或没有教师参 加培训班的情况。这些培训机会对中职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且十分 宝贵的,培训学习能增强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更新专业领域的新 知识、新工艺,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建立各个专业的实训基地 在的重视下,各级地方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地方 花了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了各类中职学校。但是,没有本地区或 本校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是很难有发展空间的。没有实训 基地,教师设计的学生实训活动就形同虚设。没有实训基地,教师训练 学生的技能课程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没有实训基地,符合企业实 际的、相对实用的训练就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因此,学校应尽量创造条 件建立各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专业训练要求。也唯 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把没有实践技能培训的学生推向社会、推向企业 的格局,才能使得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有用武之地。 (3)制定相对完善的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针对教师来源单一的问题,各中职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校内“双师 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传帮带”培养工作、“请进来”和 “走出去”培养模式、制定中职教师参加技能竞赛的奖励制度和完善的 “双师型”实践制度。“传帮带”培养工作主要通过教师之间“拜师结对”, 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中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请进来”培训模式则 指请有关专业的教师或有突出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下转第246页) —-——245--—— 科技信息 浅析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 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卫飚 [摘要]本文主要从拓展学科知识、渗透科研思想、纵横融会贯通、整体归纳总结四个方面对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师范性 实践 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是高等学校 理工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概念抽象、推理复杂、计算 繁琐、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特,与其它数学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故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意与其它课程的教学方法区 别开来。本文主要是根据概率统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年来的教学实 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拓展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原动力。研究表明,求知欲望 的开端,皆出于兴趣。概率统计是一门贴近生活、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应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发展史也是一部生动活泼的创造 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拓展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注重以史 料引趣、以新知诱趣、以案例添趣、以多媒体教学增趣,使学生产生新奇 感、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 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动机。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教材,选讲部 分史料典故及概率论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等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学 科的发展背景,学习前人的钻研精神;介绍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概率 统计在其它数学分支的应用等知识,可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学 生的探索领域;列举一些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如有奖游戏、 用具、电话分机外线收费等,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解释身边的事情,同 时明确概率统计对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激发其学习兴趣……这些看 起来好像都与课本知识关联不大,却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 燥的内容趣味化、沉寂的课堂活跃化,还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着有 兴趣,又带着兴趣去学习,从而更大范围的让其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 改变过去“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微机 等适当引入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这样可以把一 些难以讲解或演示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简洁化,既节约了宝贵的课 堂时间,又保持了知识讲授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流畅性;既易于学生消 化吸收,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渗透科研思想。培养探究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概率统计教学总是以教材为蓝本,侧重于对概 念、定理、法则和习题的精讲细练,而忽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对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概率统计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 和数学思想是无处不有的,学生也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把相关知识弄 个究竟,所以作为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参,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抓住每一 个机会,在知识的引申、问题的推广、结论的设疑、方法的探讨上不断渗 透科学研究的方法、思路,使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思考,提高知识的运用 能力和探究能力。如讲授“相互的随机事件”这部分内容时,就不 应该平铺直叙的给出一个定义,写出i个性质及证明,然后做几道练习 题就了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对知识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硬 背,照本宣科,题目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学生肯定厌恶学 习,更谈不上培养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除了很好的 导出定义,分析各性质及其证明外,再加上一些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语 言,合理设疑,适时发问,采用增删条件、联想转移等教学手段,对本节 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究,一方面讲清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让学 生真正的领悟定义涵义、掌握性质要点,另一方面也充分揭示了教材中 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纵横融会贯通。突出类似联系 概率统计分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大块,基本内容按一维和、 离散和连续平行展开,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因此教学中联系已 一、学知识引出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类比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掌握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体。同时联 系式教学既可节省讲授时间又可改进学习方法。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可 联系离散讲连续、联系一维讲、联系概率讲统计、联系假设检验讲 区间估计,利用他们知识的相似性、平行性、继承性和关联性,自然过 渡,由此及彼,深入浅出导出要学的内容。如离散型比较简单,且能较 好的阐述概率思想、说明方法,一般先讲。故讲连续型时只需联系已学 的离散型,就可将离散型的概念和结果“移植”到连续型;随机变量 的概念和结果大多和一维随机变量是平行的,形式上是相似的,思想方 法也很类似,所以随机变量的概念和结果也可由一维随机变量类 似建立;统计以概率为基础,在讲授统计学时联系概率的相关理论,既 进一步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突出了统计的思想方法,学生易 于接受掌握;在介绍区间估计的方法时,利用区间估计的原理及思想, 让学生理解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的联系,建立区间估计理论的思想,有 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整体归纳总结,凸显主要内容 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内容多、观点新,教师若是一章一节的讲下去, 就缺乏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分不出头绪和主线,只能使学生将一本 书由薄读厚,孤立的理解、研究各个问题和细节,无法将整本书的知识 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课 本知识梳理好,便于学生整体掌握,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 学生认识问题本质的本领。如把概率统计整个课程内容分解成以下五 条主线: 第一,概率公理体系建立——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全 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条件概率公式变形引出性——应用; 第二,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正态分布的特点及来由——抽 样分布定理—假设检验、区间估计——应用; 第三,特征函数——分布的再生性,分布函数与特征函数——连续 对应——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应用; 第四,矩形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最小二乘法估计一一估计的相合 性、无偏性、有效性——应用; 第五,随机变量——期望、方差、协方差——切贝雪夫不等式—— 应用。 这样在讲授或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思路清晰,连贯自然,重点突出, 全面掌控。限于篇幅,对以上各主线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实施 情况不做详细的说明。当然教无定法,只要便于教师讲解,节省课堂时 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都是好方 法,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 该认真研究教纲,广泛阅读教参,钻透课本内容,积极征询学生意见和 同行建议,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把上 好每节课作为当好老师的首要任务去完成。 参考文献 [1]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沈恒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廖仲春.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I].大学时代,2()()6,(1) [4]周彩莲.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效果的简易评价方法『1]宁波大学 学报,2005,(2). (上接第245页) 以开讲座的形式传授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 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丰十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 流程、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新工艺、新方法等。“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则是 才。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组织教师到各个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和培训。而制定中职教师参加技 型”教师,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做出更大贡献。 能竞赛的奖励制度和完善的“双师型”实践制度则体现于鼓励教师积极 参考文献 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企业 『1]贺淑新.做真正的“双师型”教师http://2011 hebeiteacher.C0111 的实践活动,以促使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cn/dvbbs/toDic aspx?topicid=198420 (4)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2]陈强中职教师:不到企业去成不了“双师型”教师http://www 各中职学校应重视组织教师培训、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 gx xinhuanet.com/misc/2007—08/03/content10764807 htm 级、市级的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好比考试,通过竞赛 『3]隋亚荣.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中职教师素质http: 项目可以检查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www.studa net/zh0ngdeng/101001/16294613 html 向”的办学宗旨,是否突出了职教特色,是否重视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 『4]詹先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思考[J]安徽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把握了企业的新技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从这 1 点来看,技能竞赛活动能促进教师通过自学的方式参与其中。l 此, 教育学院,2003.『5]石美友、石振秋.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A].高教科研 它能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 2006(下册:专题研究),2006年 整体素质。 中职办得好不好,决定因素在于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实力雄厚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