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 201 8年5月刊第10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齐兰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双一流”发展战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我国创新 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站在“双一 流”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双一流”的关系,提出了由高校、教师、学生、 企业和构成的创新型人才“五力模型”培养体系,分析了各个主体在培养体系中作用和职能。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五力模型” 六十多年的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一批 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在遴选上,会加入滚动淘汰机制。 优秀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 3、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 2l世纪后,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 徐金梧认为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 高,“双一流”战略应运而生。 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以高度责 一、“双一流”战略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任心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前沿, 1、“双一流”战略的提出过程及目标 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是指世界一流大学 国家”和“人才强国”,必须要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8月18日,全面深化 学科的支撑。因此,在《双一流总体方案》中重点强调 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 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周光礼认为“双一流”强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调“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 《双一流总体方案》)。同年l1月5日,发布了 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 ]。在“双一流”战略 《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原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 总体方案的通知》。“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 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提出一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 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 培养模式。 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 二、创新型人才的“五力模型”培养体系 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 构建 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及不同主体的参 2、“双一流”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与和共同作用,本文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 一是围绕主干学科,突出办学特色。“双一流”是 含五个主体:学生、教师、高校、企业(市场)和。 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 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学校建设。在资金支持方面,《双一流总体方案》提出 主导者,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载体,企业(市场) 了财政支持资金将纳入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是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驱动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统筹考虑,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在 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五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学科建设方面,《双一流总体方案》提出了鼓励和支 共同构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模块。基于 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高校 此,本文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五力模型”培养体系, 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详见图l。 路径。 1、五大主体分析 二是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绩效 (1)高校。高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 为导向激励约束机制,强调希望建设的是“特色鲜 之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需要做的主要工 明”的学校。《双一流总体方案》提出资金分配更多考 作有:一是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制定创新型人才 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 培养战略;二是出台培养,改革创新型人才队伍 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 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三是落实 CONTEMPoRARY ECoN0ⅣⅡCS 评价与反馈 图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力模型” 措施,围绕本校专业特色,鼓励基础学科、跨学科 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四是跟踪评估,检查和审视创新 人才培养效果,听取社会和企业对本校人才培养的反 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教师。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是大学“安 身立命”之本,更是国内高校在教育全球化和学术资 本主义的浪潮中培养学术竞争力和提升美誉度的重 要凭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之一,就是 要拥有一支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平均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和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做的工作主要 有:推荐专业的书籍和文献,协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教师和学生在深度交流与研 讨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碰撞。 (3)学生。学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五 力模型”的核心。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 能,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学 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上,需 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规划。 二是拓展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必须有广泛的 跨学科知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广泛的跨学科知 识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前沿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从中启发与开阔思路。三是加强与导师交流,敢于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锻炼自己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 (4)企业。创新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 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代表了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市场资源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高校和企 业可以建立起一种合作共生的良性机制。在创新型人 才培养体系里,企业或市场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以及 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中,企业和市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将评价 结果反馈给高校和教师。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可以概括 为:挖掘和展示创新型人才需求,与高校和教师建立 合作关系,评价和反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 No.10,May.2018 (5)。承担着资源配置掌握者的角色,政 府对高等教育建设有自己的一套资源配置机制, 将资源配置给高校后,高校也有自己的一套资源配置 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是大行的基本机制之一,大 学的内在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机制。因 此,“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否获得实效, 的资源配置机制合理性至关重要。需要制定 科学合理的文件,例如不断优化“双一流”建设战 略方案。 2、“五力模型”的联动分析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和企业之间 具有互补性、有机性和联动性的关系。根据国家 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创新人才需求,提出 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 校根据出台的,结合市场和企业的评价与反 馈,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营造创新环境,引导教 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 进行评估,根据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环境的变化调整 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教师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反馈调整 培养策略,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社会实践,优化学 业规划。五个主体之问相互联动,不断优化调整,从而 形成具有联动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结论与思考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高 校、、企业(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参与。人才培养是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 的主题,高水平大学一定要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的责任。高校要把握“双一流”发展战略的契机,形成 具有本校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0—12. [2】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IJJ.教育研究,2016(5):72—76. 【3】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U】.中国高等 教育.2017(3):26—28. [4]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 系U】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5】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U].中国高等 教育,2017(3):26—28. 【6】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U】.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2—24. (责任编辑:王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