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来源:九壹网
“ 理 . 压 在 应”在 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董家康 上;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m的问题,80%的反 应往往只来自20%的学生……这在心理学中被 称为“二八效应”。应用至班级管理,班主任在T 作中便无须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只须抓住关键, 树立和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 应”也无处不在:社会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 整个教育活动的宗旨和目标定位在“以人为 拥有;80%的交通堵塞通常发生在20%的路口 本”上。因此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注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的 因素。实践证明,班主任善于利用“心理学效 应”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 的生命成长提供一种有效的激励和帮助。 一、“罗森塔尔效应” 1 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一 个著名的心理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1—6年级 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发展预测”,而后把一份“有 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 中有些学生在老师意料之中,有些则不是,甚至 有些水平较差。罗森塔尔解释:“请记住,我讲的 是发展,而不是现在o"8个月后,他们又对全体学 生进行了一次复试。结果发现列入名单中的那 些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陛格开朗,求知 欲强,与教师关系融洽。其实,名单中提到的学 生,都是当时随机抽取的。这令人赞叹的实验昭 示了期望的威力,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之为“罗 森塔尔效应”。推移至班级管理,班主任应该真 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 和特别的引导,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我相信你能做好。”“我想早点 和你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此,学生就会沐浴在 一片阳光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热切期望会滋润 学生的心田,给他们带来动力,让他们变得自信 自尊自强。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 要太过“吝啬”,不妨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诚然,过犹不及,高期望和高标准往往会 带给学生巨大的压力。有调查显示,中国目前 约有20%的少年儿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抑 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这说明,过高的 期望也是一种束缚,甚至造成永久的伤害。 “爱”亦有度,因此班主任要全面关心理解学 生,善于多方面把握学生的理想特点和实际状 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提出恰如其分 的期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 生健康地发展。 二、“二八效应” 有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事物皆 依照大约80:20的比例存在着。例如,人身体 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例大约是80:20;正方形 面积为100单位时,内切圆的面积大约为80单 位,其余的面积大约为20单位。生活中,“二八效 I■ 抓住重点。既然班级80%的_l[作是由20%的人 所干的,那么就可将主要精力放在20%的学生身 上,再让这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 但是“二八效应”的副作用不可,J、视,尤其在盲 目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的教育现实中,若班主任只 . ̄-TL20e/e的学生,不仅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思想背道而驰,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分化和对立、 班集体的瓦解。80%的学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 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被关注,如果长期地被边缘化, 成为“陪读陪练”,势必影响他仃J的身心发展。班主 任不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伯乐,只关注“奇人异士”,班 主任应该是同丁,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 三、“森林效应”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 也多半是低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中,则竞相 吮吸雨露,争夺阳光,必会郁郁葱葱直冲云霄 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为“森林效应”。“森林效应” 告诉我们,个人在集体中借助与人交往、与人竞 争而成长。既然个人是在集体中成长的,集体的 活动、、评价和成员素质等都会对个人成长 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集体环境往往造 就身心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环境往往造就身心 不健康的人。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利用集体的作 用来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采取多种措施营造竞 争向上的氛围,}上学生在“比学赶超”中发展自 我。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 相近者获得成功的行为来激发信心,增强自我信 念并进一步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最终 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 己,发展自己,如此才能达到求学的至高境界。 但是,当我们肯定集体的重要意义时,也要 肯定、尊重、维护集体中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因为 个人的成长发展是班级建设的终极目的。从这 个意义上说,班主任要科学班集体内部的竞 争,不可滥用竞争手段,如按分数排座位等,以免 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学生成长。 四、“南风效应”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 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 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 的关爱加上自身的努力很容易将之拂去。 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南风 不过,非“南风”式的教育也不可简单否定。 效应”告诉我们,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要讲 当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时,内心已经存有一种接 究方法,对学生拍桌子、砸凳子,甚至体罚,会 受惩罚的准备,要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一般 使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而采用和风细雨 来说,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时,恰恰是教育的良 睿 的“南风”式的教育方法,则会轻而易举地让学 机,而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惩罚能唤醒他身上的 生“脱掉大衣”。我们深知,对一个学生而言, 责任意识,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 可塑性还大得很。成人尚且不能做到十全十 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南风”的教育是一种 罨 美,我们又何必苛求孩子呢?学生的错误就如 虚弱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同美丽的花瓣上偶然布上的微尘,若有班主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风岗中学】 口 口口 读 语言,感 受魅力 ……———0乔振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 二、推敲揣摩 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 的风景。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 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指 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 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 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 入对话,应紧紧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 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 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在阶段目标上提出 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 体味、推敲,对 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 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 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 所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桥梁,只 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有通过品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 字的理解,力和美妙的神韵,感受到语文课散发出的魅力。 一如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 读中品昧 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 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 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 、静: 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品 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 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 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 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 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 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 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 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 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标 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的推 学生的心灵 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去品味语言,引发与作 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者的情感共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 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就是一篇 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吴承恩用他的一枝生花 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 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 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 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 应该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刻画。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 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诵读文质兼美的课 文。相信只有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 才能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的无穷魅力中,才能 真正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妙笔,细腻地刻画了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在 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孙悟空的言行来 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三打”这一 段写得尤为精彩,白骨精的“三变”的阴险狡诈 和孙悟空“三打”的沉着机智要在反复品读中去 体会,如此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 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裴刘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