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各位家长, 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
你们的孩子已进入初中学习,这标志着你们的子女将步入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新的历程,一个新的起点。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并不像转变称谓一样简单,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迅速行驶的汽车在转弯或上坡时,缺少心理准备的乘客很容易站立不稳摔倒,同样在初中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的话就会出现不适应。为了让同学们迈好初中第一步,也为了让初一新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顺利学习、健康成长,特地召开家长会,向各位家长介绍学校现状和今后发展目标,并就孩子跨入新学期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一下沟通,确保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此,对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着重讲初一新生学习生活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升初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一个重大转变。我们要抓住这个转变的开端,抛弃固有的坏习惯,抓好新学期的起始教育,把新环境变成改变自己的契机,可以重新努力,实现成绩上的进步和全面实力的提升。
初中学习生活的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增多。小学主科只有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而且英语所占时间少,初中一下子增到六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想品德),课程的增加与内容的加深让孩子有点不适应。所以进入中学之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负担重了。
第二,教材难度增加,中学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性,以数学为例,中学教材中每一节课安排的信息量较多,重复少,重在讲普遍规律,而不是在某一道题上下功夫,重在分析数量关系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题型、习题的编排。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减少,理解性知识增多。小学习题基本与例题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题型变化较大,因此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第三,分数区别,学科难度的增加势必导致考试分数的降低,小学考试的分数和初中考试的分数,是不可能等同而论的,小学生考个90分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初中,有时候,你考个80分也是班级第一,小学常考90多,在初中考不及格也是可能,因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主要看相对的名次。当然分数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一项指标,我们也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要同时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经历。
第四、教学方法的改变。中学教师的讲课方式与小学教师有明显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孩子习惯了被教师牵着手走路,一个新知识,老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讲几遍,而到了中学,知识量大,课时安排紧,老师讲课很少有重复的时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小学教师更注重的是以他为主导带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完成作业的学生必能取得好成绩;但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所以只满足于听课、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能不再取得好成绩了。这使中学生感到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导致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的落后。一些孩子还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对待中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在这种时候,家长切莫简单地责怪孩子,最好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不足,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二、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要有一个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习惯化,只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德被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1、养成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习惯。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认真领会,力求在课堂上掌握知识,课后完成作业,这样时间长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林初中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2、作好课堂笔记和错题摘记。跟随老师思路,记下知识要点(课本上);每一次的作业错误和测试错误都要记在错题本上,临到考试时复习就看课本和错题摘记,效果很好。
3、作好预习、复习。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头天晚上把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好好看一遍,老师讲课时,就能积极配合。特别对预习中的难点问题能够有重点地听,加深理解。复习也不能到考试时才临阵磨。每天晚上都要把当天学过的功课认真看一下,把记的知识点和错题浏览一遍,既可以强化已学知识,也可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益。
4、科筹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课外作业增多、自主学习增多,下午放学时间延长。把一天的时间做个统计,分而置之。合理利用中午自习、晚上的整段时间来完成各科作业,临睡前、晨起时的零碎时间用来背英语或语文。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初中学科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复杂化要求初一新生从小学的依靠老师逐步朝着方向发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不死记结论、公式,要重点掌握其推导过程;不满足于会解题,要穷究为什么这样解;不孤立地学知识,要将各知识点揉成一个整块;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从识记到探究的转变;不局限于课本,还要拓展到课外。
三、与家长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少年从自己的身体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在过渡期不仅孩子在心理上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家长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在生活、学习中包办太多,使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承担的最主要的职责不是陪读,不是代替,而是培养一个好习惯。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包办太多,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作基础,学习能力自然建立不起来。于是,家长越着急,孩子越不急,反正一切都由别人替自己操心。结果,家长很累,孩子反而不长进。给家长提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应尊重孩子的性,在平等的基础上设法多交流。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叫\"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加强对话。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的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往往是吃饭时候问学习,训斥人,搞得气氛十分不和谐,子女生气,饭也不好吃,最后不欢而散。有的父母在于孩子交流时“好话不会好说”,当然也就没有好的效果。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同龄伙伴,他们经常感到很孤独,有什么想法也不愿
向父母讲。一次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44.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他们说,父母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差异,我们穿的用的他们看不惯,我们说的、唱的他们听不惯,觉得我们变坏了,弄得我们什么都不愿对父母讲。
其次,多激励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好学生、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鼓励孩子能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的孩子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有时候家长老师的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意指出几名学生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孩子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是因为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孩子。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上林激励教育汪沛同学的例子,上林初中毕业,现就读清华大学硕博连读)。
第三,要全面而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孩子。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农村有句古话叫“庄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自已的好”,在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很聪慧的,但到上学后,一比较就看到了差距,再到中学阶段就心灰意冷,这就是对孩子智力估计不准确造成的。作为智力好些的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孩子本人,既要跟他人比较,也要跟自己比较,这样才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四,全力以赴抓好孩子的学习。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现在如果学习抓不好、抓不上去会给将来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及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障碍,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辛苦忙碌还不都为了孩子。所以,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抓好子女的学习。首先,保证学习时间,特别是晚上,可能的条件下给子女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其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工作忙,但不能忽视孩子的学习,要多关心、多鼓励,不能光批评。督促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并检
查是否完成,要养成习惯,多与教师联系,晚上要保证有一名家长在家,决不可让孩子经常性的独自在家,否则孩子的成长道路不会顺畅。支持并配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文体活动、各类竞赛等等。多发挥孩子的潜能爱好兴趣和特长。
第五,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现代社会里,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家长无法取代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家长如果把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是一种失职。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才能完成。当然相当多的家长都很重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家长与老师要坦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的不足,人无完人,教师的教育水平有高有低,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家长应与老师沟通解决分歧和看法,一定要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不足和短处,更不能贬低老师,坚定地站在学校老师一边,同样老师也会维持家长的形象,那样教育才能形成合力。孩子还小,一旦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那么连同这门功课,他们也会拒绝学习,这样的话,孩子的损失就大了。作为老师,也要充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常听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小学时成绩和行为习惯都很好,怎么到你们学校就变了?这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缺少客观全面,年龄环境都在变化,中学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他,只要我们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六,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
文化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同时也会使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心境愉快,生活目标高尚,生活质量高,充满安全、幸福的感觉。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在于感化、示范和熏陶,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全天候的。家长并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时才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
家庭居住环境的布置,居室宽大、明亮、整洁,是最好的。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体,也同样可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墙壁上悬挂着字画(或者是名人的、或者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字画)、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应该认识到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在有些家庭拼命追求居室装修的富丽堂皇,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里一天到晚是打牌声、喝酒猜拳声和吵吵骂骂声,却没有读书声,似乎是不可取的。
有时家长会实行棍棒教育。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谎、懦弱、孤独、固执、粗暴、怪僻、喜怒无常
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肯定不是家长教育的初衷,但就是因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偏差,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
各位家长,目前南校区可能会有许多让您和子女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也正在努力改善各方面的不足,既然你们的子女已经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就要面对这个现实,想办法使自己的子女在现有条件下,学习得更好,更适应这里的环境和管理,如果是个别教师教学或
管理上存在问题,您提出来,我会和相关任课老师交流尽量解决。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因为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那样最终耽误的还是自己。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名叫“打好手里的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一次晚饭后和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很坏的牌,他开始不高兴地抱怨。妈妈停了下来,正色对他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  他一愣,听见母亲又说:“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出好每张牌,求得最好的效果”。
很多年过去了,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母亲的这句话,从未再对生活产生任何抱怨。相反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尽自己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家庭走出,一步一步地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逝世后,约翰逊在给他的哀悼词中称他“勇敢和正直”,他的这种勇敢和无所畏惧的性情正是承袭了母亲当年的教诲,人生如打牌,既然发牌权不在你手里,那么,你能做的只有用你手里的牌打下去,并努力打好,除此之外,你没有任何选择。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生活不也正是是如此吗?
各位家长,朝阳教育集团成立两年多来,南校区的校风学风有了很大改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教育局领导也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本学期南北校区轮岗的老师达到21位,初一四个班级的主要任课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敬业爱岗,师德高尚。 全校领导、教师们为了教好学生不辞劳苦,勇于奉献,做着不懈地努力。尽管孩子的基础、程度、水平各不相同,但我们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希望家长们也有这个信心,不要自己放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