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

来源:九壹网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

作者:刘金辉 王文娟 张峰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31期

刘金辉1 王文娟1 张 峰2

(1.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2.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200)

【摘 要】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受到择业观念,教育教学和学校就业指导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多措并举,比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等,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3年全国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了20万左右。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尽管从统计数据看,就业率似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固然有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影响。但就学校层面来看,这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就业观念错位等因素,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就能力提升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1 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1.1 择业观念的影响

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如下情形:部分学生在择业时,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过于理想化,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导致错失良机。部分学生则盲目高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好高骛远,以“天之骄子”自居,挑剔用人单位的这个那个,有的因为不愿到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去,甚至“有业不就”。有些学生则仓促上阵,毕业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业目标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对行业、企业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会无所适从,遇到挫折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1.2 教育教学工作的缺陷

据调查发现,只要学校能与企业结合紧密,学生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而如果没有解决好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调研论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就业就往往不够理想。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规范,哪些岗位应该由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去干?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如果不清楚,就会形成供需不畅、来去不顺,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1.3 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往往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就业指导的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更谈不上专业化。许多就业指导教师是由学生政工干部、班主任等兼职,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训练,全靠临阵磨、现买现卖。二、课程建设不到位,课时严重不足。就业指导课没有教学大纲,未能形成规范与体系。三、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往往偏重于突击性、强化性指导,影响了指导效果。因此,毕业生初涉求职市场,就业能力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1.4 社会客观需要与用人单位观念的差异

目前社会上有的企业用人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有的企业一味追求毕业生的以往工作经历,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学生虽然通过努力获得了就业机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致使用人单位心存顾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有了经验就跳槽,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冲突,这样既加大了企业的培训费用,也由于人员的高流动率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为此有的企业招聘便刻意回避或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据调查,大学生初次就业跳槽专科类毕业生相当普遍。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在客观上也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

2 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1 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就业能力强弱,关键看他的综合素质高低。在就业中,高职高专学生究竟能比什么?比敬业精神、比工作态度、比吃苦精神、比动手能力,这才是高职高专的优势。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特殊的竞争能力。因此,学校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注重特色立校、特色育才。一是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二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三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四是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2 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

首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通过扎扎实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建立融“早”(时间)、“实”(内容)、“新”(观念)要求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诚信敬业、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其次,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

从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再次,引导学生勇于竞争,自主择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2.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措施。为此,要健全和完善几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要保证机构到位,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工作就业工作班子,加大管理和指挥力度,提升就业工作的协调能力,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要保证人员、工作经费到位。二是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求,实行全程性指导。同时要重视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加强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教材建设,认真编制适合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实际的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和就业指导教材。三是建立立体的就业工作信息机制。学校要与生源地人才市场、与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区建立长期、稳固的信息联系渠道;及时双向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的对接。

【参考文献】

[1]蓝艳.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

[2]刘清亮.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3]刘余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4]肖云,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5]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6]吴建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王迎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