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 刘石林 收稿日期: 2010-05-10
作者简介:刘石林(1942—),男,湖南汨罗人,副研究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屈原作品与民俗文化。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 湖南 汩罗 414402) 摘 要: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令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原始功能是祭龙祭祖的祭品、治病的保健食品、和谐邻里增进友情的礼品,自屈原投江殉国后,粽子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提升,成为人们纪念屈原,缅怀先哲,弘扬爱国精神的载体,即独特的民俗文化———粽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成为市场的时令商品,畅销海内外且倍受青睐。 怎样继承和弘扬这一民俗文化,挖掘其文化蕴涵,是值得认真探讨的。 关键词: 民俗文化;端午;粽子;探讨
中图分类号:K 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38X(2010)04-0049-04
粽子像中秋月饼一样,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节令食品,每到端午前后,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欲滴的粽香,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户外还不时传来美妙动听的儿歌:“粽子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五月五,过端午,外婆接我去做客。 舅妈教我包粽子,舅舅教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 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汨罗江,长又长,外婆接我过端阳,一不要你的饼,二不要你的糖,只要你的黄壳粽子给我尝。 ”粽子,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粽文化。探讨粽文化的历史,了解粽文化的现状,使之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建设,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 粽子的起源、演变与功能及其精神寄托
粽子又叫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鹜”者,鸭也,即烹鸭作肴。 至今贵州很多地方还有端午划龙舟抢鸭子的习俗,大概就是为了“烹鹜”。“角黍”即粽子。“角”是言其状,“黍”是言其质。“黍”即小米,小米之糯者古称“黍”,粳者古称“稷”。 《风土记》还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菰俗称茭白,汨罗一带称高笋,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叶修长,用菰叶包上黍米,成角状,再用淳浓灰汁煮之。“淳浓灰”即稻草灰,含有很高的碱分。
古时没有食用碱,而煮粽子必需用碱水,方才色黄味香, 于是就用稻草灰过滤的水来煮粽子,这种煮法,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不过现在没有人用茭白叶包粽子了,因为茭白叶窄而长且硬,根本无法包,古代的茭白是一种谷类作物,植物学家考证,因生长期太长,谷粒成熟期不一,且产量不高。特别是南北朝以后,受到菰黑粉菌的侵入,使其无法正常开花结实,却刺激了茎基部细胞增生,形成肥大鲜美的“茭白笋”,变成了蔬菜,其叶大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修长而硬实,无法做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现在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便已有之。
结合上文关于菰的演变的考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可成立。再看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粽的注释:“粽,芦叶裹米也。”这里说的包粽的材料不是菰叶,而是芦叶。芦叶就是芦苇的叶子,芦苇在水乡随处可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比菰叶宽而柔软,秆柔而韧,秆和叶的用途都极广。《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以供应军需及各种用途。“季夏”是古历六月,可见五月的时候,芦叶是既成熟,又未老化的时候,采来包粽子是最佳时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是用芦叶包粽子的。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许慎是公元 58~147 年的人,而周处是公元 236~297 年间的人,周处比许慎要迟 100 多年出生,为什么迟 100 多年的载的比早 100 多年的载的同一事物还要久远呢?这主要是两种书的功能不同。 《风土记》是一本记载风土人情的书,所以它侧重于溯源,同书还记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所以叫粽子,且是“古人”所为,说明它起源久远。《说文解字》是解释字的,可能当时就已经没有人用菰叶作粽了。 那么,粽子有些什么功能呢? 1.粽子是祭龙祭祖的佳品。 粽子又称“角黍”,“角”即是言其形状,同时也表其功能。说上古时有一种神兽叫“獬豸”,独角,有辨别曲直之功能,见人争斗就用角顶理亏的一方,听见人争论就指斥歪曲正义的一方,还能解人犹豫,判定吉凶,是人们求助的对象。由此引申,人们以角为贵,凡有角之动物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如羊、牛、鹿、犀牛等,就连想象中的龙也给安上两支角,角是沟通人神的灵物。 把粽子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角形的粽子就与神兽獬豸和动物角一样成了沟通人神的灵物,用它来祭祀带角的神兽,特别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龙,那是肯定能得到带角神兽特别是龙的青睐和庇佑的。
我们的祖先,一直把已故的先人当作神供奉, 祠堂是一个家族祭祖的地方,各户堂屋正上方安在墙上的神龛是家庭祭祖的处所,东晋范汪的《祠制》就有记载。人们在仲夏用角黍来祭祖, 也是将粽子作为与自己先祖沟通的工具,这就是粽子最初的功能———为寄托希望,祈求幸福而举行的祭神和祭祖必不可少的祭祀品。
2. 粽子是医治疾病的良药。 《本草纲目》 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 尖角, 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近世多用糯米。 ”糯米性温,粘滞,有暖脾胃、补中益气和止泻之功效。
《本草纲目》载芦:“毛苌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 未秀曰芦, 长成曰苇’。 ”其根可入药,性寒味甘,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止渴利尿等功效。五月当是芦苇“未秀”之时,其叶自当有一定的药效,用来包粽是最理想的。 楚地包粽多用粽叶,粽叶又称杜若,《楚辞》多次提及如:“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九歌·湘夫人》)“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荫松柏。 ”(《九歌·山鬼》)“采芳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下女。 ”(《九歌·湘君》)等,《本草纲目》载:“或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楚地山中时有之。 ”《楚辞植物图鉴》也说:“高良姜也符合《楚辞》所说的香草类,因此应为‘杜若’所指的植物种类。 ”既然收入《本草纲目》,当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五月间采其叶包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所以,粽子不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晚上吃粽还可治尿频,煅成炭可治小儿积食、腹泻,还能清热降火,舒适肠胃。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其药效是何等重要。
3. 粽子是纪念屈原的载体。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还记载:“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闻君尝见祭,甚善,但所遗并蛟龙所窃,今有穗,可以揀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俗作粽,并带丝叶,皆其遗风。 ”这段话有一个疑问:“揀树叶”是何物,根本没有什么揀树。有的版本作“楝树”,楝树属楝科,俗称苦楝。叶有微毒,可入药,既然是“塞”上,可能是竹筒,用有毒的“楝”叶塞上,实在令人不解。
五色丝缚粽倒是楚地习俗,直到近些年才改用撕成条的棕树叶。 建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起自公元 25 年,讫于公元 56 年,距屈原殉国仅 300余年。虽是神话,但于制粽倒应该是可信的。汨罗江畔也有类似的传说: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用竹筒饭,麦面砣丢到汨罗江,祭祀屈原,以示怀念和敬意。 传说有一年端午节人们正往汨罗江投这些食物,西南方忽然飘来一阵香风,一位长须飘拂的老者,头戴切云高冠,身佩珍珠美玉,腰挎陆离长剑,神采奕奕随香风而至。人们都惊呆了,如醉如痴。一老者向前行礼问道:“这不是屈老夫子么,别来无恙乎?”来人答道:“甚好,余已国,被封为‘河伯’, 掌管楚地江河。”众人听后,一齐跪在屈大夫面前高呼:“求河神保佑„„。”屈原扶起众人
答曰:“诚然!诚然! ”老者问:“庶民每年向您祭祀的粗食顺乎? ”屈原答曰:“其意甚善,可惜多为鱼虾所食。”众人怒曰:“捕尽江中鱼虾即可。 ”屈原曰:“不可,如是,捕鱼者将何以为依。 ”众人不知所措:“如何是好? ”屈原曰:“可用粽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为菱角而不食,再系五色丝,可镇蛟龙。 ”说完随香风飘然而去,众惊愕,望空而拜。 从此粽子成了祭祀屈原的专用祭品了。
4. 粽子是人们寄托爱国情怀的依托 。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诗歌的奠基人。 但是,诗歌的高雅与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是无关紧要的。 普通百姓更注重的是屈原那种“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情怀,那种“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理念,那种上天入地探求真理的“求索”精神,所以,当公元前 278 年端午节这天,汨罗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殉国的噩耗后,都纷纷将准备用来祭龙祭祖和食用的粽子毫不吝啬地抛向汨罗江, 寄托自己的哀思。从此每至端午,人们提着一篮篮香喷喷的粽子,来到汨罗江边,口中不断地大声呼喊着:“屈老夫子吔„„回哟! ”将粽子抛向江中。 那悠长、低沉而带着悲凉的呼声,响彻汨罗江上空,粽子如雨点般“啪、啪”的落入水中,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感人。人们呼唤的是屈原的精神,丢到江里的,是人们的寄托。
如果没有那一个个丢入江中的粽子, 那落寞悲怆的呼唤将会显得多么无力和空虚。 丢入江中的和那摆在屈原神龛前和屈原墓前的粽子, 几千年来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哲,企盼屈原精神回归的寄托。
5. 粽子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 南朝 《宋书》中还记载宋武帝刘裕在端午节送“杂色粽子”给北魏太武帝,体现他要与临邦和谐相处的意愿。《开元天宝遗事》中还记载端午节时唐玄宗与群臣在宫中用兽角制的小弓箭去射摆在金盘中的粽子为戏,展现出一幅“开元盛世”君臣一体,亲密无间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乡间出嫁之女,也在端午节前,带上粽子(俗称“娘家粽”)、肉、酒、和蒲扇送回娘家,汨罗一带称之为“调节”,和春节“辞年”一样,以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娘家则要在端午节这天接女儿、女婿、外孙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围桌饮酒品粽,其乐融融。坊间邻里,也要互赠自家包制的粽子,平时纵使有些小小的摩擦和怨气,也在“请尝尝我家的粽子”声中烟消云散。粽子成了人们传递亲情,增进友情,促进和谐的催化剂。
6. 粽子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商品 。 改革开放以来,粽子已成为商品,逐渐进入了市场。据深圳合口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荔介绍, 他们公司2002 年 “在 100 多家大型超市推出用新鲜翠绿的竹子搭起的粽子屋,屋里摆满了各种粽子,促销小姐扮成村姑形象,头扎方巾、身穿传统蓝底白花布衣在现场做试吃、推广,引来围观的轰动效应,取得极大成功,端午节未到即销售一空。 ”浙江五芳斋2005 年年产粽子 3 亿只,均销售一空。 江苏无锡帝业金星食品有限公司曾创下单店日销 1000 盒粽子的佳绩。 而且在很多地方,随时都可以买到各品种的粽子。 粽子的制作、质量监督、广告宣传、文化探讨已纳入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范畴, 已经成功的举办了 6 届全国性的粽文化节。粽子已经开始成为商品,悄然进入了市场。
二、 粽子的种类与民俗风情及其文化蕴涵
粽子的种类繁多,《岁时杂记》 云:“端午粽子,品种甚多,形式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又有九子粽。”按制作的材料和形式可分为两大类,按制作材料分有肉类粽、干果粽、豆沙粽、酱果粽、八宝粽、绿豆粽、火腿粽、枣泥粽、蛋黄粽、莲蓉粽、纯糯米粽等。 台北凯悦饭店更是别出心裁,以瑞士巧克力为馅,可谓是中西结合,还有以营养价值极高且稀有的黑糯米为原料制成的黑糯米粽。
汨罗江下游流行纯糯米粽,上等的糯米,用碓臼冲得洁白如玉,放少许碱泡一夜, 采摘新发未老的粽叶洗净泡软,包时要用筷子将米扎紧,然后用扯成一条条的棕叶捆扎,十数个一束放入锅中,水要淹没粽子,大火煮沸数十分钟即可,香气扑鼻,外壳浅绿微黄,剥开
煮熟的粽米白中带黄,沾上白糖吃起来粘而不腻。 也有在糯米中放一颗红枣,据说象征屈原一颗红心为国,清清白白做人。 以形式而言,有九子朝阳粽、屈原八仙粽、屈子艾香粽、屈子真塔粽、枕头粽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子朝阳粽, 这实际上是一组粽子,一个又大又长的牛角粽,再加九个小的菱角粽,摆在盘子里,牛角粽在,据说象征屈原,周围九个小菱角粽,据说象征屈原的九个儿子。 传说屈原有九个儿子,因为朝廷的逃亡在外,屈原殉国时无一在身边,第二年端午节九个儿子陆续来到汨罗, 屈原的养女女媭包一个大牛角粽放在盘子,九个儿子每人在周围献上一个小菱角粽,有如众星捧月,表明九个儿子继承父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续齐谐记》 还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储米,投水祭(第 25 卷 刘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51)之。 ”汨罗江一带自古有这种吃法:砍回楠竹,保留两节锯断,然后打通一头节,将浸泡过的大米灌入其内,再将节口封上,外面用黄泥包裹,放入灶膛或柴炉中煨烧,熟后取出,剥去黄泥,洗净竹筒,将竹筒劈开,其饭洋溢着一股竹香,有人说这是枕头粽,余却不能苟同,这只是竹筒饭,是古时穷人到离家较远处耕作,为节省来回时间,带上作午餐的方便食品。笔者认为必须是要用粽叶或芦叶包裹扎紧的才能算是粽子。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概在唐代,粽子传入周边国家。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宋代流行的艾叶粽。 1984 年端午节日本京都访华团赠送了粽子给屈子祠,一直陈列到 2005 年。新、马、泰诸国也在端午节食粽,且品种繁多。越南习惯吃素碱粽,就是我们所说的纯糯米粽,但越南盛产榴梿,他们用加了特殊果香熬成的榴梿糖浆作为粘粽子的调料,特别香甜。
粽子是端午节节令食品,但也决非尽然,其实最早这个“节令”不限于端午。 西晋周处《风土记》说,人们在夏至和端午食粽。 东晋范汪的《祠制》也说,人们在夏至以角黍祭祖。隋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记载:“五月五日,以菰叶裹粘米者,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可见粽子的季节性是在夏至与端午之间,其象征意义也是非常复杂的.
大概自屈原的故事广为流传之后,粽子的节令性才集中到端午节,象征着纪念屈原,这种转变,有着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笔者还认为,这种节令性,与粽叶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前后,粽叶与艾和菖蒲一样,是其成熟期,早于夏至,尚未成熟,端午节以后又进入了老化期,其清香和药效都大打折扣。 笔者和老伴一生极爱食粽,曾在农历六、七月和腊月采来粽叶包粽子,但其味远不及端午粽清香可口。 笔者老伴还将端午粽食用后的粽叶二次包粽,无论色香味都大不如前。
由此可见,粽子的节令性不是由屈原决定的,而是由粽叶决定的,即使屈原不在端午节投江殉国,粽子也不可能成为端午节以外的节令食品,也不会赋予纪念屈原的涵义。当然,今天的人们在端午前后,采摘大量的粽叶,用科学的方法保鲜,粽子的节令性也就不那么强了,以致无论什么季节都能在市场买到粽子,则又另当别论了。 粽子如今已成为了方便食品。
以上所述,大致勾画出了粽子的发生、演变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和复杂的。比如说,粽子开始不具有纪念屈原的含意,到东汉初年后才有用以纪念屈原的记载。 然而西晋的《风土记》,东晋的《祠制》,隋朝《玉烛宝典》中的记载都没说是纪念屈原,这大概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有关,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粽文化。因此,我们今天探讨粽文化,旨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使其进一步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潘富俊,吕勝由.楚辞植物图鉴[M].:猫头鹰出版社,2002. [2]胡文英.屈骚指掌[M].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
[3]中国粽子文化节组委会.第二届中国粽子文化节文集[C]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田哲益.细说端午[M].百观出版社,1994. (责任编校:刘 武)
Folk Cultur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umpling Culture LIU Shi-lin
(Qu Yuan Memorial Hall of Miluo City, Miluo, Hunan 414 402)
Abstract: Dumpling is seasonal food in Dragon Boat Festival with a long history. Its original function is a
sacrifice to sacrifice dragon and ancestors, health food to cure diseases, gifts to promote a harmonious
neighborhood. Since Qu Yuan martyred, the dumplings culture has been enhanced as a carrier for people to
commemorate Qu Yuan, cherish the memory of sages and promote the patriotic spirit. It has also become a
unique folk culture - culture of dumpling toda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umpling has become
seasonal merchandise in market and the acclaimed best -selling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worthy of serious
discussion on how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olk culture, mining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Key words: folk culture; Dragon Boat Festival; dumplings; discussion 52岳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