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DC-DC双向变换器

DC-DC双向变换器

来源:九壹网
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完成人:石永健(

DC-DC双向变换器(A题)

电子三班 201340602081) 年8月14

I

2015

摘 要

本系统以同步整流升降压电路为主,采用MSP430F5525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正向可以作为BUCK降压电路为电池充电,反向则可作为BOOST升压电路放电,经AD采样后由单片机调整PWM波输出,实现反馈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当输入在24~36V条件下,充电时,充电恒流值十分稳定,电流控制精度为0.5%,充电电流变化率不大于0.5%,效率可高达96%。充电时,变换器效率高达97%。此外本系统还有充电电流显示,过充保护,自动切换等功能。

关键词:DC-DC双向变换;MSP430F5525;PWM反馈;恒流充电;同步整流

II

目录

1. 方案论证 .................................................................. 4

1.1双向变换电路的论证与选择 .......................................................................................... 4 1.2控制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 5 1.3驱动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 5 2.1电路的设计 ...................................................................................................................... 5 2.1.1系统总体框图 ................................................................................................................ 5

2.1.2 电流检测子系统电路原理图 ............................................................................... 6 2.1.3 驱动模块电路原理图 ........................................................................................... 6 2.2程序的设计 ........................................................................................................................ 7

2.2.1 程序功能描述 ....................................................................................................... 7 2.2.2 程序流程图 ........................................................................................................... 7

3. 系统理论分析与计算 ........................................................ 8

3.1主电路的分析 .................................................................................................................... 8

3.1.1同步整流电路的分析 ............................................................................................ 8 3.1.2同步整流电路参数计算 ........................................................................................ 9 3.2恒流充电方案的分析 ........................................................................................................ 9 4.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 10

4.1测试仪器 .......................................................................................................................... 10 4.2测试方案 .......................................................................................................................... 10 4.3测试结果及分析 .............................................................................................................. 11 5.体会心得 ................................................................. 11 6.参考文献 ................................................................. 11 附录1:电路原理图 .......................................................... 12

III

234 双向DC-DC变换器(A题) 【本科组】 1. 方案论证 1.1双向变换电路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采用BUCK与BOOST电路分段组合,如图1-1-1和1-1-2。当给电池充电时,采用BUCK降压电路,为锂电池充电。当电池放电时,采用BOOST拓扑,实现升压,将放电电压稳定在30V。然而,由于该方案由多个电路组合,采样和控制比较复杂且效率低。 L1S+D1Vpc+C1V0-负载2 图1-1-1 BUCK电路 34 L1 C2L2D1VpcS-+C1V0• 图 1-1-2 BOOST电路 方案二:采用同步整流拓扑,如图1-1-3。该方案采用两个MOS管交替导通,从正向看过去,该电路为降压电路,从反向看过去,该电路为升压电路。因此,该拓扑无需切换电路即可实现充放电。由于MOS管导通电阻远小于二极管导通电阻,所以该拓扑效率可以达到很高。 234 图1-1-3同步整流电路基本拓扑电路 4 234综合以上两种方案,选择方案二。

1.2控制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 利用PWM专用芯片产生PWM控制信号。此法较易实现,工作较稳定,但就本题而言,不易实现输出电压的键盘设定和步进调整。

方案二 利用单片机产生PWM控制信号。让单片机根据反馈信号对PWM信号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稳压输出。这种方案实现起来较为灵活,可以通过调试针对本身系统做出配套的优化。但是系统调试比较复杂。 综合以上两种方案,选择方案二。

1.3驱动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采用单片机I/0输出直接驱动MOS管。该方案较为简单,但是用单片机驱动G极和S极电压达不到MOS管最低导通电压,并且单片机只有最高只有5V电平,用单片机驱动,MOS管导通速度会很慢,MOS管损耗大,造成效率降低。

方案二:采用专用的H桥驱动IR2110。IR2110采用HVIC和闩锁抗干扰CMOS制造工艺,DIP14脚封装。具有的低端和高端输入通道;悬浮电源采用自举电路,输出的电源端电压范围10~20V,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综合以上两种方案,选择方案二。

2. 电路与程序设计

2.1电路的设计 2.1.1系统总体框图

放电 DC-DC 双向 放电 电池组 充电 充电 负载 直流稳压源 转换电路 PWM 按键 显示 AD采样反馈 过充保护 电路 MSP430F5525单片机 图2-1-1 系统总体框图

5

2.1.2 电流检测子系统电路原理图

电流检测子系统电路如2-1-2,充电电流通过康铜丝电阻采样,经过INA282放大后,送入TLC2543采样,送入单片机处理。

图2-1-2 电流检测子系统电路

2.1.3 驱动模块电路原理图 驱动子系统电路如图2-1-3

图2-1-3 驱动电路

6

2.2程序的设计

2.2.1 程序功能描述

1)产生PWM波经过IR2110驱动MOS管,AD采样并反馈 2)键盘实现功能:选择充放电模式,电流步进。 3)显示部分:显示充电电流,放电电压,工作模式。

2.2.2 程序流程图

1)主程序流程图 开始

初始化 按键输入 模式选择 放电模式 充电模式 自动切换模式 状态显示 结束 2-2-2-1主程序流程

7

2)子程序流程图

产生PWM波 放电模式 充电模式 自动切换模式 是否过充 产生PWM波

结束 调整PWM波 调整PWM波 产生PWM波 监测U2 监测U2 设定电流预值 U2是否大于30V Y 监测I1 放电模式 N 充电模式 图2-2-2-2子程序流程1 图2-2-2-3 子程序流程2 图2-2-2-4子程序流程3

3. 系统理论分析与计算

3.1主电路的分析

3.1.1同步整流电路的分析

主电路如图3-1-1所示,HO和LO是驱动芯片输出信号,为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PWM信号。从正向看,由于Q1和Q2导通的时间相反,即Q1导通Q2关闭,Q2导通,Q1关闭,所以该电路等效于一个BUCK电路,Q2相当于BUCK电路的续流二极管,U1为输入,U2为输出,C1为输出电容。同理,从反向看过去,该电路等效于BOOST电路,U2为输入电压,U1为输出电压,C1为BOOST电路的输出电容。

8

图 3-1-1主电路

3.1.2同步整流电路参数计算

1)电感值的计算:

IN (公式3-1-21) LBUINUOU2mIOfUO2其中,m是脉动电流与平均电流之比取为0.25,开关频率f=40 kHz,输出电压为36V时,LB=530μH,取600μH。

2)电感线径的计算:

最大电流IL取2.5A,电流密度J取4 A/mm2,线径为d,则由

d2J*()IL (公式3-1-22 )

2得d=0.2 mm,工作频率为40kHz,需考虑趋肤效应,制作中采取多线并绕方式,既不过流使用,又避免了趋肤效应导致漆包线有效面积的减小。

3)电容的参数计算 CBI(OUOUIN) (公式3-1-23) UOfUO其中,ΔUO为负载电压变化量,取20 mV ,f=40kHz,UO=36V时,CB=1465μF,取为2000μF,实际电路中用多只电容并联实现,减小电容的串联等效电阻(ESR),起到减小输出电压纹波的作用,更好地实现稳压。

3.2恒流充电方案的分析

由于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池的电压逐渐升高,所以,要想保持恒流充电,需要不断

提高充电电源,从而保证电流不变。本设计通过串联康铜丝电阻,采集康铜丝上的电压,反馈回单片机通过PI算法调节PWM波的占空比,从而保证流过康铜丝上的电流恒定,进而实现了恒流充电。

9

4.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4.1测试仪器

VONTEK可编程直流稳压电源

安捷伦五位半数字万用表滑动变阻器 最大承重5KG电子称

4.2测试方案

1)电流控制精度测试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U2=30V条件下,测量充电电流在1A到2A范围步进的输出电流。测试三次,如表1所示。

表1 控制精度测试数据 序号 设定值I10/A 实际电流I1/A 1 1.00 1.01 2 1.20 1.20 3 1.40 1.41 2)电流变化率测试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设定电流I1=2A,调整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测量U2 24~36V变化时的充电电流,如表2所示。

表2 电流变化率测试数据 序电压U2/V 充电电流I/A 号 1 36 2.06 2 30 2.04 3 24 2.03 3) 测量精度测试

改变充电电流,记录实际电流和显示电流。测试五次,如表4所示。

表3 测量精度测试数据 序号 实际电流显示电流I1/A I2/A 1 1.10 1.11 2 1.50 1.48 3 1.90 1.

4)自动切换功能测试

调整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测量Us在32V到38V范围内变化时的U2,见表5

表4 自动切换测试数据 序号 电压Us/V 电压U2/V 1 32 30.03 2 34 30.05 3 38 30.05 10

5)重量测试 重量=408g。

4.3测试结果及分析

经过计算分析得:

实验结果表明:当输入在24~36V条件下对电池实现恒流充电,充电电流在1到2A范围内步进可调,步进值为0.05,电流控制精度高达0.5%,当输入为24到36V变化时,充电电流变化率不大于0.5%。充电时,变换器效率高达97%,实现了充电电流显示,过充保护等功能。并且变换器具有恒压放电功能,可自动切换工作模式,保持变换器一侧电压为30V ±0.1,重量低于500g’

综上所述,本设计得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的设计要求全部达到。

5.体会心得

这次比赛比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更比的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力,还有最重要的是毅力,不放弃。比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较上作品的瞬间就深知,收获最多的不是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这四天三夜的奋斗,我们三个人都坚信,这次比赛没有任何遗憾。

6.参考文献

[1]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 (第四版) 康华光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0 年 1 月

[2] 《单片机原理及实用技术——凌阳 16 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雷思孝,李伯 成,雷向丽.。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C 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于海生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王鸿明。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附录1:电路原理图

同步整流电路

IR2110驱动电路

电流采样电路

12

过充保护电路

13

14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